文化批评与“两个东方”学毕业论文(3)
2014-09-13 03:35
导读:客观地说,虽然早在斯宾格勒之前,就已经有文化形态学的见解,也早就有人对于世界文明作出过基本相似的分类。但其中影响最大,并且为以后的西方学
客观地说,虽然早在斯宾格勒之前,就已经有文化形态学的见解,也早就有人对于世界文明作出过基本相似的分类。但其中影响最大,并且为以后的西方学者所模仿样本的,却是斯宾格勒的“比较文化形态学”。
比较文化形态学观念首先进入
历史学领域,并且推动了历史学理论的发展。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aldJosephToynbee,1889-1975)就是这种学说在历史领域的代表人物,他有过多种的文化形态划分,其中最主要的是21类与26类形态划分法:西方基督教文明、拜占庭东正教文明、俄罗斯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有、朝鲜与日本文明、希腊文明、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墨西哥文明、于嘉丹文明、玛雅文明、玻里尼西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奥斯曼文明等。在这些文明中,大多数文明都是已经死亡的文明,例如古代中国文明就是早已经死亡的文明,而现代的其他文明也只都是正在走向灭亡的文明,只有西方基督教文明才保持着创造性的活力。
在当代的文化形态学研究中,我们不得不说到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见解,这种理论就是“文明冲突论”,他认为整个世界陷入了认同危机(aglobalidentitycrisis)之中,这种认同不是意识形态的,而是对于文明的认同。当代世界存在8种主要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当代人在文明作用下组成文化共同体,“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最可能是相互疏远和冷淡的关系,也可能是高度敌视的关系。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competitivecoexistence)---冷战和冷和平。”5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毫无疑问,我们容易看出,这只是斯宾格勒、汤因比学说的变种,本身的新意义并不突出,但是它所代表观念却有一定历史,它是西方从古希腊以来就存在的种族文化理论的当代形态,这种理论产生过沙文主义等极端的观念,在这里虽然不能全面地展开评论,也要对它的要点适当评价。
3、“二东二西”之说与新辩证论
文化形态学另外一种有代表性意义的划分法是:东西方文化二分法。近年来,由于亚洲的东亚国家的,这种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显现出来。西方学者开始关注这一另类的、异质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部分学者由于各种原因也提出了文化关系的讨论,如美国享廷顿的文化冲突论、萨义德的东方学等,都使东方―――西方的典型化文化形态关系受到普遍关注。西方文化形态从近代以来就在
世界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它的特殊地位,相当多的人把它视为人类文化进步的标准形态,也是发达文化的唯一形态。但是近年来的东方文化重新引起关注,作为一种与西方不同的经济文化模式,使人们可以重新思考:文化的典型意义是否可能是多元的?或是说,东方文化,特别是在亚洲取得一定成功的中国传统思想,是否可能作为一种与西方文化平等的典型,对于当代世界的文化多元产生巨大。在东西方文化关系方面,笔者认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二东二西”的概念。
什么是“二东二西”之说?
先说所谓“二西”的概念,这是中国早已经有的概念,中国上曾经两次有过大的西方文学大潮,其一是汉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的引入,对于中国文学有较大影响。其二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俄罗斯文学、后现代主义等文学,至今仍在发展之中。由于古代印度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西方,所以学者们把这二者合称“二西之学”。而“二东”的概念则是近年才形成的,美国学者赛义德的《东方学》中提倡一种与西方相对的东方主义,这是后殖民主义的中心概念之一。但他的东方指的不是中国等远东国家,而是以阿拉伯文化为主体的近东方文化。所以这就形成了两个东方的概念,所谓“二东”一是阿拉伯近东,一是中国为代表的远东,二者皆为东方,但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之间还是有巨大不同的。所以笔者认为,不能笼统使用“东方”文化概念,而要明确二东概念,这样才有利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而,大多数著作中一般使用“东方”的概念,会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研究造成不良影响。而二东文化之间是有实质性不同的,笔者多次指出,中国文化是三教合一,天人辩证,没有绝对中心的。而伊斯兰文化是一神教文化,两者相距很远。理解这一点,对于研究中西文学与文化是相当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