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文化与儒道佛伦理学毕业论文(4)
2014-09-23 01:43
导读:下面我们再从武侠小说情节常见的结构模式来谈谈武侠与儒、道、佛文化的融和。“隐世—出世—隐世”是武侠小说情节常见的结构模式之一。这种结构模
下面我们再从武侠小说情节常见的结构模式来谈谈武侠与儒、道、佛文化的融和。“隐世—出世—隐世”是武侠小说情节常见的结构模式之一。这种结构模式与武侠的人生价直观具有同一性,是入世精神与出世精神的矛盾统一,反映了佛、道、儒三者的统一。道家文化追求人生的永恒与自由,把长生不老、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相处看作最高境界。佛家文化追求对人生苦难的解脱,探求生命的本质,以顿悟成佛为最高境界。受这两种文化影响的武侠修炼身心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去仗义行侠,而是为长生不老,超脱烦恼.在人生之初,他们息于山林寺庙,或隐于市井,如聂隐娘、智玄、红线等。他们身怀绝技,不到必要时候绝不显露。当身份暴露之后,他们远避名利,力求恢复内心的平静。儒家思想强调立德、立功、立言,实现自我价值。武侠人物在必要时候出来干预社会,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从哲学上来说,人渴望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实现,这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要。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人才会觉得无憾。中国文化人强调“功成身退”,“功成”指人生价值得到实现,其本质力量有物可证;“身退”是不以外物害身,让生命在宁静、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养育,上升到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功成身退”是唐代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人的至善至美的完满的人生观。
“出世—入世—出世”的情节结构模式反映了“自然—社会—自然”这样一个生命认识过程。武侠走的是生命与自然相融合的道路,他们所练的功夫有助于寻找生命与自然的交接点,介入社会事务是武侠人生道路的暂时偏离。在这个阶段,他们看到生命之树遭到欲望的戕害,在各种矛盾的挤压下,生命扭曲变形,变得支离破碎。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再次否定社会,回归到自然。经过这样的过程,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已到了新的高度,武侠小说一方面热衷于写侠客介入社会,另一方面又采取否定的态度.这种矛盾反映中国人对生命认识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是儒、道、佛三家文化不同的生命价值观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第三章儒之侠与儒学伦理
第一节武术中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涵
以伟大的思想家、家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其主要之一是"君子"文化,它把"君子"的行为、道德规范作为"成人"的标准,希望人们去努力达到。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所提倡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一直以来,对武术界有着显着的导向作用。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线条为"仁爱",强调"仁"为"爱人之本","忠恕之道",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以"仁爱"为基本伦理思想所派生出的"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论语》)等道德标准,一直以来,被作为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使武术这一战斗的力量,伤人的手段被纳入了道德伦理的法规之中,使武术不光成为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了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途径。因此,“在仁爱的伦理道德法则中,追求文武双全,提倡仁勇兼备,是武术中儒家思想的主要文化内涵。”(倪南权1999《浅议武术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四川》1999年第1期No.11999)
1、关于"文武双全" 儒家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同时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书"、"数"为文,"射"、"御"为武。儒家还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这种追求文武双全的思想,对武术超越纯武的范畴,积极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起到了驱动的作用。
2、关于"仁勇兼备" 在善良宽厚、克己礼让这一"仁"的前提下,强调"勇",即"仁者必有勇","勇而无礼则乱"(《论语》),儒家提倡的仁勇兼备思想,对武术的起到了导向作用。使之不至于落为好勇斗狠、欺小凌弱的工具。
第二节儒家文化与儒学伦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人类上,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也潜移默化地了武侠伦理,要理解武侠伦理中的儒之侠道,有必要对儒家文化与儒学伦理做一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