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维度学毕业论文(4)
2014-10-18 01:10
导读:三面向未来的文化抉择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代的离不开文化的建构,从肯定意义上的意识形态③,是从建设性的视角,探究中国文化的未来抉
三面向未来的文化抉择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代的离不开文化的建构,从肯定意义上的意识形态③,是从建设性的视角,探究中国文化的未来抉择,有学者主张坚守精化的立场,又有人主张抛去启蒙者、价值建构者和评判者的精英面具,直接进入大众生活。我们认为,坚持综合创新的论,博采众说,讲究和谐、协调,知权通变,根据文化差异和实际情况,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建设富有感召力的大众文化,使其成为主义的大众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大众的吸引力,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是21世纪文化的目的和落脚点。
(一)在文化生态方面,正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者的互动。主流文化的中心性、统摄性、同一性,使其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占据主导地位,承担着它所控制领域内的文化监护和文化培育的权利和责任。精英文化主要以人文精神作为批判性话语,探求社会结构的本质、、合理性及其可能性。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存,一方面,以主流文化规范大众文化,改善文化生活,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主流文化调整策略,既要借鉴大众文化的成功模式,又要对大众文化因势利导,传播政治意识形态,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生死抉择》等作品的流行就是成功的范例。另一方面,以精英文化的思想指导、学术喂养与智力支持来提升大众文化,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重建文化价值系统,建设包容和涵盖精神、人文精神和
美学精神的大众的文化。
(二)在现代化方面,强调文化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和谐统一。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既是现代化的目的,也是现代化的主体和根本动力,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塑造现代化的人[14](P.142)。标志着现代化的大众文化推进传统人向现代人、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塑造新的文化品格和人性。在哈贝马斯看来,通过技术统治的意识得到合法化人民大众的非政治化,同时也是人在目的理性活动范畴中以及在有适应能力的行为范畴中的自我具体化或自我对象化[15](p.71),这就是说,技术的物化力量变成了社会文化的生活世界,并且通过自我理解赢得了客观的力量。要摸索规律,把握方向,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创作和研究氛围,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文化格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为原本无法享受文化的大众提供文化空间,打破以往只有上流社会才拥有的文化专享特权,为处在生存压力下的大众创造一个文化家园,提供一个世俗化的万众同乐世界。在人的现代化方面,大众文化以合理性和必然性的,以务实、求变、发展的文化精神推动着大众思想观念的进步,提高民族素质。在文化消费中培养和提升大众的品位、人文追求和人文素养;坚持“以的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塑造理想人格,增强主体性,提高大众素质,提高民族素质,由此形成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相互促进、和谐并进的良好局面。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三)在文化产业化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98年从好莱坞驶来的《泰坦尼克号》让国人认识到文化产业已成为走向全球化的超级利润产业。从于光远先生提出消费文化起,文化的商品属性已成为共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要面对市场,如何走文化产业化之路?《狮子王》、《花木兰》以及2002年初热映、热卖、热销的《哈利·波特》等,一次次地为国内文化产业生产、运作、市场组织都留下了深刻启发,学者胡惠林教授认为,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运作中,产业链的丰富程度代表着市场效益的相应获得程度[16]。未来的中国文化产业要根据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来确立大众文化的价值坐标参照系,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辨证关系;运用手段、政策手段来规范文化市场;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和管理文化市场;运用行政手段干预文化市场;运用宣传舆论、手段引导文化市场,生产出优秀的、高雅的、富有朝气的、深受大众喜爱的社会主义文化产品,此外,不可忽略的是发行,要发展大众文化产业,必须有现代经营的理念,必须有文化之外的积累,必须有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在海外文化大鳄的挑战中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多享入世的好处,少有弊端?这是一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