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易之义》的解易思想学毕业论文(5)
2014-11-22 01:01
导读:《易之义》第一次将“文武”作为一对范畴来解易,反复论述文武也是其它文献所罕见。将文武互补作为恒久之道有了宇宙论的基础,对《易经》的理解也
《易之义》第一次将“文武”作为一对范畴来解易,反复论述文武也是其它文献所罕见。将文武互补作为恒久之道有了宇宙论的基础,对《易经》的理解也进入了新的境界。
阴阳是指天象的变化,而刚柔则是标示有形质的万物之性。阴阳,刚柔均是自然哲学的范畴,文武则更具社会意义,这对范畴被引入对易的解说,使《易》不仅有“穷神知化”的天道精微,更有“文武并用”的现实层面的关切。由天道到人道,亦可见对《周易》解释的多面性,以及《周易》文本解释的活力。
:
[1]朱伯崑《易学史》第一卷,84页。
[2]韩仲民,《帛易说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53页。
作者简介:张丽华(1975—),女,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2001级博士生,方向为宋明。
[1] 1998年4月,311页。
[2]朱伯崑先生指出,周易的筮法是否最初就有取象与取义说,这两种占法的体例形成于何时已无史料可考,这两种筮说目的在于说明周易作为占筮之书如何灵验。《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28页。
[3]参见《易学哲学史》“《易传》中的哲学”一节的相关,见其书54-109页。
[4]廖名春,陈松长的释文补作“遯”字,“革”字,乃据李学勤先生所补,指《革》初九“巩用黄牛之革”,他还对“涣”卦作了说明,指出“武而知安”是本于涣的彖文,参见其《帛书易传.易之义研究》,《
中国哲学》第十七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