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古典诗词 忧患意识 文化遗产 继承学习
论文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心特征,几千年来一脉相承,且催生了古典诗歌忧国爱民的抒情主题这些诗歌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忧患意识是人们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以及产生的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并进而形成希望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超越的心态。优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汉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古已有之,且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逐步深刻而丰富。
1忧患情结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先民的生活环境非常险恶,“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蠢》),时常有洪水、大火、野兽威胁着人民的生命,“靠天吃饭”的农耕生产方式单一,生产力低下,收成极不稳定,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先民深感死亡的威胁,看到生命的有限,促进了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引发了他们强烈的生存渴求。这些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具有深广的优患意识的民族。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反映的便是这种普遍存在的忧患心态。
其次是儒家思想观念所起的整合作用。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优”,战国中期,儒家思想发展到孟子的时候,“心忧天下,民为邦本”成为儒家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它超越了个人道德情操的范围,带有理论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孟子例举历史中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扁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并由此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孟子将人生优患与社会优患,个体忧患与群体忧患结合起来,将其提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历史规律这一层面来认识。
屈原之后,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们的追求,诗人们意识到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深切关注国家的一切,尤其是在国家动荡时,心系天下的忧患情感在诗词中表现得更为浓烈。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扰唱《后庭花》”(唐.杜枚《泊秦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2对民生疾苦的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