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为政素养论学毕业论文(2)
2015-01-09 01:31
导读: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要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CV.即要求为政者要言行如一若言过其实,那么,其言之不作,则为之也难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要“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CV.即要求为政者要言行如一若言过其实,那么,“其言之不作,则为之也难.;孔子的“正名论”实际上讲的也是名实相符、言行统一的问题。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是形式,是表现于外的。他要求“正名”,也就是要求形式与实际一致,即表里如一。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是讲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乐、刑、政”的
政治学,可以说即由孔子的这一言论而荤始.这种“正名论”是合乎逻辑的。孔子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名与言必须一致,即是说,名的概念必须与所名的东西相符而不相矛盾,才能言之有理,言之有理才能行之可通。因为概念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言”,即“名”的内涵,“行”即名的外延,概念要与其内涵和外延都相一致。“正名论”正体现了孔子仁政的合于逻辑的理论要领,也具有朴素唯物论的因素,这是为政者应当具备的品德与情操。
(二)为政者要“立人”“达人”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政者不能为了自己的名位而不择手段。要“两立”、“两达”。不仅自己要有所树立而至于通达,也要使他人也有所树立而至于通达。在中国社会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筹,不是努力的向上奋斗,却是不择手段地压制他人,借以相对地抬高自己的地位。连起码的公平竞争都不敢直面,又何谈“立人”、“达人”?这即所谓的嫉贤妒能。若是一般人,尚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危害,而为政者却不然,将延缓社会进步的脚步,甚至使社会走向衰退。“立人”、“达人”是为政者应具备的风格与气度,否则,就无法“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能做到“爱人”。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另外,孔子还严肃地告诫为政者:“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n[B]骄、吝的内涵与外延都有嫉贤妒能的因素,都会陷于脱离群众的孤家寡人境地。吝于财物,当赏不赏;吝于官职,当予不予;吝于称誉,当赞不赞。这些都有违“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原则,无法达到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的效果,其政绩当然就“不足观”了。
(三)为政者要智、仁、勇三达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n[1]即是说,为政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机立断,都不能患得患失,都要冷静、沉着而毫不畏惧。即敢于知难而进、“见危授命”,甚至为救危难而殉身,这是为政者所必须具备的高尚情操,或者说是忠烈精神。这三者又是相联系的,惟有“智”才能“不惑”,惟其“不惑”才能“不优”,惟其“不优”才能“不惧”。而“仁者不优”是基础,只有具有“仁”的博大意识,才能在得失、生死、祸福、利害面前忘我而“为人”,否则必然会患得患失。孔子曾明确指出:“那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为政者患得患失,什么寡廉鲜耻、卖国求容、祸国殃民的勾当都可能做出来,历史上不乏其人其事.而具备了“三达”,就会“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成为为国为民高度负贵和献身的仁人志士。
(四)为政者要先行其言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若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欲泊于言而敏于行.这些言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身作则”。为政者只有能够正己,才能正人;只有自己起模范带头作用,即“先之、劳之”,才能更好地起到规范他人的功效。佛家所谓“我不人地狱谁人地狱”即是如此。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攀握甚本的为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