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中考前,语文复习令教师伤透了脑筋。时间短,任务重,书堆如山,知识似海。怎样克服复习中的盲目性,跳出“题海”,掌握复习的主动权,提高总复习的效率呢?以下4个方面不妨1试。
摸底求准
1是要把握复习重点之底。把复习重点的底摸清楚,复习时心中有数,就能够掌握主动,抓住重点、要点进行取舍,减少重复,就能够化繁为简,变多为少,以精取胜,而不必在“题海”中沉浮。
2是要摸清学生知识之底。摸底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学生的不足,发现学生知识上的缺漏,而后确定复习的侧重点。如果不经过摸底这1环节,对学生的底细不明,则只能是按照教材11复习,必然会平均使用力量,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花费了不少时间,而效果并不理想。
授法求效
初3语文总复习要想事半功倍,必须教会学生动脑筋,给他们1把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开复习之门。复习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把方法的传授贯穿于始终,告诉学生采取分门别类,专题集中,各个击破的复习方法,其效果是比较好的。这种复习方法如同打仗,欲以弱胜强,以小胜大,就必须握紧拳头,集中力量,各个击破,语文复习正是如此。
所谓按序分类,就是根据大纲的规定和教材所包含的训练内容,采取体裁归大类,再根据不同体裁设计若干类别。知识归类的关键在于分类合理。譬如现代文基础知识可分为词语的品析、句义的理解、文学赏析、语言实用、段落的理解、篇章的理解等几部分。合理的分类可以把平日学到的知识,科学地划归它所属的部分,这样,纷繁杂乱的知识就1目了然了。
各种语文知识经过归类以后,它们都在自己所属的系统里“排好了队”。同类知识排列在1起了,就为加深理解、记忆和辨别这些知识创造了便利条件。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辨别具有某些共同点又有些不同点的知识,使它们不致相混,这是知识归类以后解决的1个问题。对于容易相混的知识,既要把它们放在1起,认识其共同点,又要通过比较、对照,掌握它们的差别,比如不同文体的形式差别,就可以通过比较分辨清楚。在此基础上,进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知识便可以从生到熟,由熟到巧,任凭题型变化而不迷惑,遇有疑难,就能迎刃而解。
积累求实
语文就是生活。要学好语文,需要靠平时长期积累,丰富词汇、扩充素材、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见的多了,自然也就懂得了门道。中考前,应指导学生将平时的积累加以归类。
以作文积累为例:
作文材料的积累来自3方面。1是来自课本,2是来自课外阅读,3是来自自身生活积累。可做的工作如下:
1、归纳来自课本的材料
议中材料,颇有说服力的理论论据,散见于多篇议或其他文体中。现分类简列如下:
①立志方面的 如《谈骨气》、《岳阳楼记》中表达政治抱负的句子等。
②学习方面的 如《说“勤” 》、《怀疑与学问》、《论求知》等。
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更细的分类。这些课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都有较强的说服力。有些论据可直接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有的可先取相关的材料作为自己论点的支撑点。只是需要我们去归纳、去消化。
记叙文方面材料:
写学校生活的材料。如《最后1课》《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3味书屋》《我的老师》等。这些课文都写了教师的形象,有外国的,中国的,有男教师、女教师,有小学教师,有大学教师等,不少课文从学生的视角写师生关系,展示教师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