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尔雅》在注释学上的地位和作用学毕业(5)
2015-07-07 01:15
导读:的意义。从甲骨文、金文看,“宜”字像砧板上有肉之形,用作名词,表示切肉用的砧板;用作动词,意为吃 做熟了的肉。《尔雅》中以“肴”释“宜”
的意义。从甲骨文、金文看,“宜”字像砧板上有肉之形,用作名词,表示切肉用的砧板;用作动词,意为吃
做熟了的肉。《尔雅》中以“肴”释“宜”,便是根据“宜”的本义而来的。这就为我们阅读古书排除了许多
疑难与障碍。《尔雅》真可谓是我们“渡江的舟楫,登高的阶梯”。
2、《尔雅》为后人翻译、注释古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成为注释之学的工具。这方面成功的例子,自古
及今,举不胜举,就连“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也不得不借助《尔雅》来翻译上古文字。陈澧
在《东塾读书记》中云:“观于《史记》采《尚书》以训诂代正字而晓然矣。如‘庶绩咸熙’,《史记》作‘
众功皆兴’。庶:众也。绩:功也。咸:皆也。熙:兴也。皆见《释诂》。其一二字以代训诂者,如‘寅宾’
作‘敬道’,‘方鸠’作‘旁聚’。寅:敬也。鸠:聚也。亦见《释诂》。此所谓‘读应尔雅’也。”文学史
家们称司马迁翻译了《尚书》中的某些古文,实际上是司马迁根据《尔雅》来“解古今语”的。
清人注疏达到巅峰,其对《尔雅》的利用更是足可称道的。他们努力用新的方法考证、注释词义,以纠正
过去注释中的空疏妄说。如《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王引之曰:“知子之恩
勤之,我则杂佩以赠之也。”[(27)]其训“来”为“恩勤”,即据《尔雅·释诂》:“劳来,勤也”之
训。王引之还根据词典词目与古书被释词之间存在的音同音近的关系,取词典词条来论证古书词语之义。如《
尚书·盘庚》:“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王引之释“明”为“勉”,认为此句乃言:“当勉从朕言,无荒
失也。”他的依据即是《尔雅·释诂》:“孟,勉也。”“孟”、“明”二字形体虽异,但“‘孟’与‘明’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古同声而通用,故‘勉’谓之‘孟’,亦谓之‘明’。”[(28)]如此用《尔雅》释古书疑难例,不可胜
数。正因为《尔雅》起着沟通古今的桥梁作用,所以它成为注释之学的必要工具。
3、《尔雅》为辞书的鼻祖,开“雅学”的先河。古代辞书是古代注疏工作的结果;反过来,辞书又
成为古书注释的依据,并且在古语言考释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型辞书的编撰,同样与注释关系密切。
汪耀楠师在《注释学纲要》中说:“大型辞书的字头释义往往能依据大量的文献语言材料加以反映。所释各义
(即各个义项)与前人对文籍的注释有密切关系。”[(29)]注释与辞书存在这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关系,《尔雅》对后世辞书的是显而易见的。
《尔雅》“取传注以作”[(30)]而成一代辞书。它有清楚的分类篇目和完整的编纂体系,有众词一
释、一词数释、数词递释、释词与被释词互释、反释、义界等多种释词方法。它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
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辞书以及类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以“雅”名书的辞书著作,代相蜂起,延
绵不绝,形成纵贯千古、蔚为大观的“雅学”。这些“雅书”,按其内容,有补充增益《尔雅》的,如魏张揖
的《广雅》;有专门辑录某种名物的,如宋陆佃的《埤雅》;有专门辑录某类语词或骈字叠字的,如清史梦兰
的《叠雅》;有专门辑录一书或群书训诂的,如清程先甲的《选雅》;有将《尔雅》与《说文》对照研究的,
如清朱骏声的《说雅》等。由此可见,《尔雅》对后世辞书的影响可谓大且深矣。
总之,《尔雅》通过对大量注释的汇集,为注释学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尔雅》通过对注释的系统总
结,提出了一系列注释古书的方法、条例和术语,为注释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尔雅》为我们阅读古书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指陈了通路,为注释古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雅学”开了先河。《尔雅》的成书,应该说是注释学基础工
作完成的标志,《尔雅》在注释学中占据着开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