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基础(2)
2013-05-29 01:14
导读:3.挺而走险的学校。 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在学生生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增强学校的影响力,扩大其社会声誉,可以保证生源质量和数量,而好的生源
3.挺而走险的学校。
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在学生生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增强学校的影响力,扩大其社会声誉,可以保证生源质量和数量,而好的生源质量可以使学校以较小的投入成本生产出符合社会的合格产品,完全符合其基本利益(4(。另一方面,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学校年终考核能否得优秀,学校接下来的可支配资源的多少,都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直接挂钩。这就使得学校冒着被教育主管部门批评,甚至其领导有可能被撤职的风险,但依然铤而走险。因为他们知道,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多给学生补课加压,只要能取得好的成绩提高升学率,不但不会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还会获得许多优势资源。
4.扛“减负”大旗不力的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基础教育减负的主要执行者· 18·和监督者,对此又持何种态度呢?首先,基础教育减负是国家的一项教育改革政策,作为
,认真执行政策属于其本职工作,而执行的好坏还将影响其政绩考核等级。因此,应该说教育行政部门是此项政策的最好执行者。可事实如何呢?我们知道,好多县(市、省)都把办成教育强县(市、省)作为自己强县(市、省)计划中很重要的一项。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教育
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不强,使得好些地方都把当地的高考升学率,上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学生比率作为当地教育强弱的主要指标。我国地区间经济差异较大,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差悬殊,这就使得教育弱的地区的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他们要和教育强的地区的学生在同一考试平台上争夺高等教育资源,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用于应试。在此过程中,教育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使当地能多出几个“金凤凰”,是不会完全制止应试教育的。同样,教育强的地区为防止被别的地区赶超也绝不会t袖手旁观”。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三、各个主体的博弈分析
为了使问题看得更加一目了然,我们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对基础教育减负的相关主体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做一简要的分析。
首先,以学生家长为例,分析家长之间的博弈。
学生家长们彼此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现假设有甲、乙两学生家长,他们互不知道对方子女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会做出什么决策呢?根据理性人的假设,都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的方案。其具体模型如表一:甲乙两位家长均有减负、增负两种选择,均让孩子减负可以使双方效用最优。先来考虑甲,他不仅要面对两种选择,还要考虑乙的选择。当乙选择减负时,甲如果也选择减负,则双方的机会均等,当甲选择增负则甲的机会更大;当乙选择增负时,甲如果选择减负,则甲机会减少,当甲也选择增负时,则机会均等,所以,不论乙最终会选择什么策略,甲选择增负都是符合其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对乙来说同样如此。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博弈,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次,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均属于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学生家长是教育资源的买单方,学生是教育资源的需求者。在高等教育还是一种稀缺资源,高考成绩依然是高等院校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前提下,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源只有使学生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才可能得到学生家长的青睐。即学校、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等教育资源供给者甲与学生家长乙博弈的最后结果还是(增负、增负)。这是因为,尽管考试是市场比较和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但这种由国家制定的单一考试制度是对父母自由选择和自由市场选择的限制(5)。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资源的供给者们为了使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随之而来的将是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加课后作业等等。在此过程中,教育资源的买单者学生家长,不仅不会对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们给学生的这些负担提出反对意见,反而会配合这一做法,出现好多学生家长陪灯夜读的现象。形成一种不同于囚徒困境的共同利益博弈,即一种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和买单者之间相互利用的合约。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们,利用学生家长对学生严厉的督促来实现高升学率的目的,学生家长则利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们加重其子女的负担来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望,进而为其买单所耗资本取得回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