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校训是大学在办学实践基础上根据一(5)
2013-08-24 01:05
导读:(三)学理性与可传播性的统一大学校训应有一个严密、紧凑的逻辑结构,语词之间的逻辑要清晰、合理,不能出现语言和思维等方面混乱现象。按照 逻辑学
(三)学理性与可传播性的统一大学校训应有一个严密、紧凑的逻辑结构,语词之间的逻辑要清晰、合理,不能出现语言和思维等方面混乱现象。按照
逻辑学分类的规律,同类应该是矛盾不相交原则,同时必须是同一层次的。此外,大学校训的内容要遵循大学校训的本质,内涵丰富,能够准确、精炼地表达大学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精神、大学的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
同时大学校训要具有可传播性。为使校训达到内涵丰富、便于传播的目的,校训必须简明扼要。校训的语言表达,字数不仅要少一些,而且在字词选用上,必须下工夫,做到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少些修饰,少些点缀,少些描述,力争以最经济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大学校训应琅琅上口,符合学校、师生的实际、体现学校文化特色,这样更易于老师和学生掌握、理解,并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既要有深刻的立意、崇高的目标要求,又不是遥不可及的;既要让师生感受到它是可以实现的理想境界,又如师生前进中的一盏明灯,能给予师生强烈的号召和积极的引导。
(四)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属于主观的范畴,合规律性属于客观的范畴。大学校训合什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之目的和大学运行和发展之目的;又合什么规律?人的心理成长之规律、高等教育之规律和大学的本质逻辑。因此大学校训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就要求大学校训既要以人和大学发展为目的,又要遵循人的发展及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的本质逻辑。
大学校训体现的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所以在校训文化的营造中,一定要目的性非常明确。明确校训的内涵和实质,在制定校训时必须做到以高等教育的功能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校的科学定位作为其依据,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作为其根本,并充分体现和反映学校的特色和个性,这是营造校训文化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此外,大学校训的建设还要以“人”的完善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合目的性”的表现。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同时,大学校训的建设要遵循教育的规律、现代高等教育规律、人发展的规律,尊重教育对象,遵循科学方法,还要符合大学的本质逻辑。唯有大学校训“合规律”,才能行之有效,才能实现目的,“合”于目的。
通过对大学校训本质和建设原则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大学校训对外关乎学校形象,对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风格、人才培养目标等等;另一方面大学校训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创建来源的选择到陈述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确定,再到颁布宣传,这其中的每一环节都直接影响着校训实际作用的发挥。因此,大学要重视校训建设问题,正确认识校训的内涵、地位、作用,将校训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校训的作用。
中国网提供大量免费硕士,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校训”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2):29—30.
[2] 李济才.校训摭谈[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0(3):36—38.[3] 杨春茂.校训与师德[J].中国高等教育,2001(6):30—31.
[4] 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35—536.
[5]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36—37.
[6]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语双解词典(第四版)[z].李北达,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961.
[7] 百度百科.关于“格言”词条的解释[EB/OL].[2OO8—01—12].
[8] 韩冬梅,孟昭泉.试论“格言”的分类[J].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