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为我国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4)
2013-10-25 01:03
导读:其三, 即使有相同的指导态度与方法, 还有个教育实践研究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教育硕士获得学位以后在教育实践中是否自觉研究, 水平是否持续提
其三, 即使有相同的指导态度与方法, 还有个教育实践研究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教育硕士获得学位以后在教育实践中是否自觉研究, 水平是否持续提升, 这是论文指导目标是否实现的根本所在。
以 扬长补短为基本的论文指导理念前述扬短避长和所谓扬长避短的办法, 会异化我们培养教育硕士的根本宗旨, 是论文指导中的误区。合适的办法是扬长不避短或者扬长补短, 也就是在指导过程中要充分张扬教育硕士们的长处, 同时要悉心关照并弥补其不足, 这应当作为教育
指导的基本理念。对此可以有三点解释其一,社会使用人才讲究人尽其才, 所以要扬其长而避其短教育培养人才讲究长善救失, 所以不仅要扬其长还要弥补其短, 这是用人和培养人在观念策略上的根本区别。指导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 要张扬他们在职业实践性方面的长处, 同时弥补他们在理论学术性方面的不足。其二, 扬长的关键在于张扬其长处, 这不同于简单的重视, 教育硕士们在生动的教育实践之中未必能够深刻地洞悉实践, 所以他们需要理论引导, 通过引导才会使他们的优势长处得到张扬。补短的关键在于满足其需要, 这不同于简单的给予, 教育硕士们接受理论会比教育学硕士挑剔得多, 因为他们有鉴别理论真伪的经验, 还有驾驭理论的真实基础, 就此而论, 扬长补短是教育硕士的需要也是对高素质导师的呼唤。其三, 长期困扰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实际上呼唤着一个能把鲜活的实践融人理论, 也能把冰冷的理论汇入实践, 还能以实践智慧生成实践理论的群体, 以扬长补短的理念指导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有希望培育这样的群体。
有一位教育管理方向的教育硕士, 他没有科班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 但从事教育管理实践。撰写学位论文期间, 他正在某久发达农村地区的教育局挂职, 他的论文题目是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与适应性对策研究。他最感窘迫的是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腾不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也比较担心自己的理论功底。导师选择的指导策略是扬其实践之长, 补其教育学理论之短, 要求他紧紧围绕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特殊性, 撰写以应用见长的学位论文。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之下, 导师有计划地指导他补充学习教育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指导他认真研读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新理论指导他借工作之便, 大量收集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物质环境条件、精神文化条件等鲜活的实践资料指导他发现并记录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探讨原因、提出设想、尝试改进并记录结果。他的论文写作过程一直没耽误工作, 妥善解决了工学矛盾, 其间还发表论文多篇并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他的学位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 论文中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资料还被教育学者在学术论文中引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采用灌输与引导相结合的论文指导方法在教育范畴中, 灌输一词仿佛寻不到褒义的解释, 其实灌溉农田、浇灌庄稼、输送石油、输送人才等等的灌输行为, 未必不可以借鉴来说明某些教育问题。在学位论文指导中, 有些教育硕士的专业理论基础单薄, 也没有撰写数万字篇幅的学位论文的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这就像干涸的农田需要浇灌一样,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让教育硕士们自主建构他们即使有这种意愿和能力, 时间和精力也是个难题。所以, 采用灌输或直接教授的方法, 严格训练教育硕士们学习筛选确定论题、查找梳理文献、运用科研方法、遵守写作规范等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就是最高效的方法。当然, 灌输不是生吞活剥或死记硬背,对于拥有教育职业实践阅历的教育硕士来说, 灌输要讲究策略, 策略的根本在于引导, 要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 融会贯通地学习, 把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灌输与引导完全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引导而论, 教的关键是因材施教, 要引导教育硕士生充分发掘和利用导师以及高校文化环境中的学术资源学的关键是因教而学, 要根据导师的专长优势适应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共同营造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良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