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以原型批评为方法的文学人类学(3)

2013-06-03 02:28
导读:邻壁之光,堪借照焉。叶舒宪对外来理论方法的译介,其目的还在于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因而,叶舒宪从一开始就把西方原型批评的译介和运用有机结合

“邻壁之光,堪借照焉”。叶舒宪对外来理论方法的译介,其目的还在于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因而,叶舒宪从一开始就把西方原型批评的译介和运用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在译介、吸收、批判基础上的“为我所用”。1988年,应《走向未来丛书》之约,他出版《探索非理性的世界》一书。其中他在探讨原型批评的文化背景、理论渊源、理论发展以及弗莱的文学人类学后,还特辟了一小节:“原型模式:从西方到中国”,尝试用原型模式分析法对西汉古诗中的“青阳”、“朱明”、“西颢”、“玄冥”这四种代表时(四季)空(四方)的专有名词所蕴涵的潜层意义,进而破译出中国神话意识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念的循环模式与特征。这种对中国上古象征原型模式系统的初步建构为他后来的几部著作的出台奠定了基础。如果说叶舒宪的《探索非理性的世界》还多停留在对西方原型批评的梳理层面上,他的《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就透露出他意欲从对异文化的关注转向对本土文化的研究。作者尝试运用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发掘和研究中国上古英雄史诗。他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和结构主义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大背景下有机整合起来,扬长避短,在挖掘史诗原型母题的基础上,复原出东方最古老的一部英雄史诗——羿史诗。他的这一沟通中西学术研究方法的尝试取得了很大成功,显示出运用原型批评和结构主义神话学方法研究中国上古神话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其研究本身也是对考据式研究和阐发式研究的一种超越。这一成功使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中国神话哲学》、《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等更显出他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文学人类学理论对本土文化进行驾驭,从而也使得这些作品显得更成熟。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可见,正是叶舒宪为文学人类学张幌呼号,一方面大量译介西方文学人类学理论,另一方面又利用文学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本土文化,并取得了世所周知的成绩和功效,进而鼓舞了一大批国内学者自觉运用该理论方法来探讨中国文化,从而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队伍的壮大和神话原型批评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2、原型与跨文化阐释。基于相对主义立场,叶舒宪提出“建立在世界一体化基础上的知识更新和观念变革,直接催生出了世界文化的整体意识,以及把世界各地的人视为同类的‘人类’意识,人类学只有在世界整体意识和人类意识形成之后才得以诞生。”[6][P4]在此基础上,叶舒宪明确提出跨文化阐释是他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的焦点问题。[7][P2]与此对应,他把原型批评方法与跨文化阐释紧密相联。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叶舒宪认为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研究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对东方文化关注不够,只能算是“半人类学”式的文学人类学。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必须以东西方文学经验的整合为其基础。在《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第二章讨论“地母”神话原型时,他又明确指出:“西方的神话学家和民俗学家们早就注意到大地与女性、母亲的神话式类比认同,以及这种神话观念在人类意识发展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迹。宗教史学家艾利亚德对此论述最为精祥,他在几部不同的著作中多次开列专门章节讨论这一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位以眼界开阔、引证渊博而著称的大师来说,中国方面的材料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保留在汉字原始形态(无异于神话观念的活化石)中的活化石材料,却被西方学者们完全忽略了。有鉴于此,我在全面引述艾利亚德的观点之前,特别提出从汉字的象形特征入手考察中国古代地母观念发生的课题。希望通过跨文化的观照,重新认识和估价这一世界上惟一保存至今的表意符号系统对于人类学研究所应有的独到贡献。”[8][p61]在感受前人研究上的不足的基础上,叶舒宪为弥补他们的缺陷,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他的《中国神话哲学》一书中主要通过人类神话思维的普遍性规律来考察中国神话的哲学意义。其中在以大量的跨文化的神话(包括少数民族的和国外的)作为参照的前提下,他广泛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挖掘和解释了古老的中国文献本来的文化意蕴,为残缺、丧失本义的中国神话材料构拟出原型模式系统,对上古神话作出了原型重构,恢复了上古神话的庐山真面目。立论之新颖,论据之确凿,论证方法之蹊径独辟,可作为成功的范例以资借鉴。如:在该书第四章中,为了探究“道”的原型,叶舒宪首先把“道”与西方的“逻各斯”、“梵”、“上帝”等神话中的最高范畴并列对举。其次把它放在其所由发生的文化与语意背景之中,得出作为一种中国哲学中的最高范畴的“道”的来源:其一,现实取向的来源;其二,神话取向的来源。叶舒宪着墨于后者,即深究了其神话取向的来源和原型——太阳和水的循环运动,进而追溯了“道”的诸特征同其原型间的关系。最后落足于探讨“夸父逐日”神话的深层结构:分身为夸父和太阳、以阴逐阳的二元对立和阴入阳的对立统一为特征的道的循环运动。从中不难看出,他已将神话原型与跨文化阐释整合为一体。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总之,叶舒宪把原型理论同跨文化阐释的人类学方法相互结合,使“原型”概念打破国界、地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整合普遍性的文学经验,破解单一文化中无法理解的象征和意象。这种跨文化阐释的人类学方法是对原型理论方法的丰富发展。
3、坚实的微观考证与广泛的文化比较相结合,对前人争论很久或未曾触及的很多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神话原型批评一方面具有宏观性和整体批判的文化倾向,这势必导致对文学共性的重视,而使文学的民族性、审美性缺失。另一方面,因神话原型批评的宗师弗莱的视野和取材主要局限于西方造成了神话原型批评的跨文化研究的不彻底性。有感于此,叶舒宪在神话原型中国化的道路上纠偏补缺。“具体来说,他一方面是将单纯的字、词考证还原到上古文化环境之中,另一方面又借助跨文化语境中的同类材料的比照,寻求甲(如中国)文化与乙文化、丙文化等等之间的互阐和互释。这样一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野融合效应,就把研究者从一种单一的文化语境中解救出来,并由此实现“微宏观互证、点线面结合”的学术研究境界,单纯的字词考证所无法认知的“难题”在宏观背景的映照下豁然开朗,业经破解的训诂难题反过来又可为跨文化的比较提供内证材料,字词中所映现的观念活体以及远古时代的制度、风俗和意识形态都纷纷从幕后走向前台。”[9]我们可以简举几例说明之。
上一篇:弗莱的文化理论内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