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分析印度农业现代化目标(3)

2013-06-05 01:16
导读:乡村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二: 一是建立评议会,负责管理乡村的行政事务。目的是使评议会成为制订和实施农村发展计划的核心,也为了把乡村重新建

乡村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二:
一是建立评议会,负责管理乡村的行政事务。目的是使评议会成为制订和实施农村发展计划的核心,也为了把乡村重新建设成为一种紧密相连的政治活动单位。实际上就是整顿县以下的乡村基层政权。县以下的政权,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比较复杂,仍然保持着某些印度历史上的特有的村社统治形式,且各地情况不同。因此,急需整顿统一。根据计划,在邦以下设县、区和村三级行政机构。全国共有56万个村,每村设评议会(又称五老会),为最基层政权,100个村为一大区,大约包括6至9万人口,面积大致为390至400平方公里。每个区设区评议会。到60年代中期,全国已建成5200多个区评议会,占全国农村人口85%以上的人口所在地区都已被组织在村评议会内。区以上为县,全国约有400个县,大致平均每个县管辖十多个区。这样一来,整顿了地方建建制,巩固了基层政权,也因而巩固了国大党政府统治的基础。
二是建立合作制度。50年代初,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尼赫鲁对此非常感兴趣,从中受到鼓舞,认为农业合作化运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为此,1955年底和1956年7月两次派代表团到中国考察,希望能借鉴中国的经验以推动印度的合作化。1959年1月国大党那格浦尔年会上强调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在印度每一个村庄建立一个村评议会、一个合作社和一个学校。合作社将负责购买肥料、更好的种子和出售产品。”[42]
参加合作化的农户,按照计划,包括所有农户,即使是拥有经济上不合算的土地的耕种者,都可以成为综合经营的村合作社的成员。计划委员会认为,决定社员是否有资格获得农业贷款的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道德品质,而不是财政上的保证。合作社的职责就是负责监督和掌握包括信贷、销售、分配以至农场合作管理在内的全部农业活动。通过合作,计划制定者认为,降低贷款利率,取消中间人的手续费,就会增加千百万小农的农业收入和盈余,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由此开始一个新的进程,平等与合作等新准则将在这个进程中纳入到农村的社会结构中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各类合作社包括服务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等。服务合作社是重点,主要进行信贷活动,目的是利用银行贷款抵消乡村原有的高利贷。供销合作社主要推销农产品,利用银行贷款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合作社主要是进行农产品加工的小型工业,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互助性的生产组织不多。在执行过程中,参加合作社的大多是有财力的新兴大小地主,而广大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则无力参与。
在这一时期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还有粮食增产运动(Grow More Food Campaign)。另外,印度政府在60年代初在一些经过选择的耕作条件较好的县和地区实施农业精耕县计划(Intensive Agriculture District Programme)和农业精耕地区计划(Intensive Agriculture Area Programme),集中使用和推广各种农业新技术和农业投入,以期达到短期内增产粮食的目的。但这些计划因条件不具备而收效不大。
归纳起来,这一时期印度政府发展农业的政策的核心是制度变革,期望通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再辅之以一些经济和技术措施,如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扩大灌溉,达到增产目的。一句话,这一时期主要采用传统农业技术,实行劳动集约经营,属于生计农业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较之独立前有了很大发展。从50年代60年代中期,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为2.5%。尽管人口增长很快,但这一时期的人均粮食产量仍有所增长,从1951年的人均394.9克/天增加到1960年的408克/天。扩大耕地面积是五、六十年代农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随着耕地面积扩大极限的临近,人口又猛增,加上为了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更受天气影响,尤其是1965-1967年的连续干旱,农业生产陷入独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之中。传统技术,制度变革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技术变革时期(20世纪60年中期—80年代末) 这一时期采取的政策以“绿色革命”为核心,包括增产奶制品的“白色革命”和发展渔业的“蓝色革命”以及一系列反贫困措施。
(一)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以技术变革为手段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主要特点是以增产为核心,以现代技术为重点,避开生产关系(主要是土地关系)的变革。主要目的是通过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满足工业化和出口的需要。主要内容是以推广高产品种为主,辅之以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其它现代化投入,以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早在1959年,一个由美国福特和洛克菲勒两个基金会资助的美国专家小组,在考察印度农业现状之后,向国大党政府提出了一份《印度粮食危机及其克服办法》的报告。前文提到的农业精耕县和精耕区计划,就是报告的产物,也可看作是绿色革命的预演。
绿色革命作为一项正式的农业发展政策是以夏特里政府开始制定,到英•甘地政府时(1966年)加以完善和执行。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其主要内容有四:
其一,推广使用高产品种。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从1965年开始陆续引进高产矮杆的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的高产水稻品种。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国的农业科技力量,经过研究和改良,培育出适合本国条件的优良品种。到1981年,经国家鉴定后批准的优良品种共有250多个,包括70多种农作物。自6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高产品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1966-67年度到1982-83年度,五种粮食作物高产品种的种植面积由189万公顷增加到4768万公顷。16年增加了24倍多。其中高产小麦的种植面积从54万公顷扩大到1809万公顷,增加了32.5倍;高产水稻从89万公顷扩大到1867万公顷,增加近20倍;高产玉米从21万公顷扩大到174万公顷,增加了7.3倍。[43]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二,扩大灌溉面积。高产品种增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保证水的供给。印度地处热带、亚热带,日照强,水分蒸发快,雨量分布不均。从季节看,降水集中在6—9月的西南季风雨季;地区分布看,大多集中在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如阿萨姆邦和邻近地区、西部沿海地带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高原东海岸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而拉贾斯坦和西北地区仅100-500毫米。降水的季节、地区分布不均,使灌溉越发显得重要。
早在50年代初,政府就很重视水利建设,但重点是大型水利工程,因周期长,收效不大。为了保证绿色革命的顺利进行,政府改变以前单纯依靠大型水利工程的作法,采用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的方针,尤其重视管井的修建和利用,灌溉面积明显扩大。从1950-51年度至1965-66年度的15年中,总灌溉面积由2260万公顷增加到3115万公顷,年均增长2.2%;而从1965-66年度至1984-85年度的17年中,灌溉面积由3115万公顷增加到5854.6万公顷,年均增长3.8%。[44]灌溉方式上,由人工浇灌向动力浇灌转变,尤其是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西部地区,柴油水泵、电动机井已广泛使用,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机灌系统。
上一篇:时间——叙事的生命存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