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印度农业现代化目标(4)
2013-06-05 01:16
导读:其三,增加化肥施用量。高产品种具有高化肥反应性质。若不施化肥,高产品种的产量与传统品种的产量差不多,当化肥施用量增加时,高产品种的产量也
其三,增加化肥施用量。高产品种具有高化肥反应性质。若不施化肥,高产品种的产量与传统品种的产量差不多,当化肥施用量增加时,高产品种的产量也随之增加,而且远远高于施同样多化肥的传统品种。60年代中期以前,尽管政府鼓励使用化肥,但由于采用传统的品种和传统的耕种技术,化肥施用量增长很慢。绿色革命后,配合高产品种的推广,化肥的施用量快速增加。1951-52年度,化肥施用量为6.56万吨,1956-57年度增至15.37万吨,1960-61年度增至30万吨,1965-66年度增至80.28万吨,1968-69年度增至170.58万吨,1973-74年度增至260.11万吨,1978-79年度增至500万吨,1982-83年度为639万吨。如果以每公顷施用的化肥量计算,1950-51年度为0.5公斤,1955-56年度为0.9公斤;其他上述年度为1.6公斤、5.1公斤、16.7公斤、29.5公斤、44.7公斤。[45]
其四,提高机械化程度。由于采用高产品种和提高复种指数,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收获、整地、播种等各种农活,因此必须使用各种现代化机械。据专家估计,一个机械化农场同非机械化农场之间生产率的差别达25%至30%。独立以后,尤其是绿色革命以来,农业机械的使用量快速增加。据统计,1951年全国拥有农用拖拉机9000台,1961年增至3.14万台;1966年增加到5.4万台,1971年增至19.1万台;1981年又增加至52.32万台。同期,农用灌溉水泵(柴油水泵和电动水泵)的拥有量,1951年为11万台,1961年增加到43万台,1966年增至88.6万台;1971年增至323台,1981年再增至900万台。[46]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际上是把绿色革命扩展到东部地区和干旱地区。主要措施是把全国划分为15个农业-气候区,根据各区的特点制定发展
农林牧渔业和农村工业的具体计划,以及引进适用的最新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白色革命”
所谓“白色革命”,就是发展牛奶业。从70年代到80年代进行三期“牛奶流淌行动”,促进了牛奶产业的发展。1970年,在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支持下,利用出售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的12.6万吨脱脂奶粉和4.2万吨黄油所得资金,建立牛奶产业基金,在经过选择的10个邦建立起27个奶场,并在4个大城市里建立奶制品工业。
第二期行动开始于1981年,其主要任务是建立起全国性的牛奶生产供应网,将全国的136个农村奶场与城市售奶中心联接起来,并建立现代化牛奶工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这一时期,“阿南德模式”得到推广。所谓“阿南德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民养牛产奶的基础上建立奶农合作社,合作社以上是包括更大地区范围的奶业公会;奶业公会联合扩大成奶业联合会。在这样一种三重结构下,牛奶产、供、销得到有效地组织,从而推动了牛奶产业的发展。
第三期行动从1985年开始,目的在于巩固一、二期的成果,重点保证奶业公会财政自主并力争使奶业合作社的数目由5.5万个增加到7万个。
通过开展白色革命,一方面使印度牛奶产量大大增加,同时,对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因为在印度农村拥有牛的情况不像土地占有那样相差悬殊。参加牛奶合作社的社员75%以上是小农、无地农民和入不敷出者。由于国家以补贴价格收购牛奶,这些贫困的人口得到了较多的实惠。
(三)“蓝色革命”
指的是海洋渔业。印度三面环海,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有7500多公里的海岸线,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和120万公顷的咸水水域。
继60年代的“绿色革命”,70年代的“白色革命”以后,8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了“蓝色革命”的进程。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努力扩大海洋渔业的规模,同时大力发展淡水
养殖鱼虾和人工养殖珍珠,以便向国内和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
水产品,增加创汇,同时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
(四)扶贫措施
独立以后,特别是“绿色革命”开展以来,农业生产有了发展,但贫困问题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出现贫富分化加剧趋势。为此,英•甘地政府从70年代初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减少贫困。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政府采取的扶贫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向没有资产或资产很少的农户提供信贷、生产资料投入及知识技能
培训等,帮助他们开展新的生产活动或扩大现有生产规模,使其能够获得更为合理的收入。如小农发展计划(SFDA)(1969-70)、农村综合发展计划(RDP)(70年代末)、农村青年培训及自我雇佣计划(TRYSEM)(七五期间)等。二是以工代赈,即通过开展公共工程建设,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收入。如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就业保证计划(EGP)(1971-72)、1977年开始的以工代赈计划、国家农村就业计划(RLEGP)(七五期间)。三是改善受压迫种姓和部族的社会经济状况,主要是部族发展计划(TDP)。四是促进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和特殊地理环境地区的综合发展,如:易干旱区域计划(DPAP)、沙漠发展计划(DDP)和山区发展计划(HAP)。五为最低需求计划(MNP),目的是使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得到起码的社会服务,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
这些扶贫计划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一些作用,农村贫困人口呈逐渐减少趋势。
经济改革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1年拉奥上台,实行新经济政策,印度经济进入新阶段—经济改革时期。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同过去“半管制”型体制的决裂,正如拉奥总理1994年12月在柏林红堡大学所作的演说中所指出的:“我们正在对过去45年的政策实行转轨。我们将要实行一种市场导向的国内经济和自由的贸易体制。”简而言之,新经济体制的目标就是走向自由化和实现全球化。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改革重点在工业和外贸体制方面。农业方面,主要是在70年代的白色革命和80年代的蓝色革命基础上,采取措施,实行政策鼓励、扶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农业经营产业化,推动创汇农业的发展。正如“八五”计划(1992-1997)所规定的90年代农业发展方向:在进一步推广高产品种的基础上,鼓励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业的结合以便提高农业收入水平,增加出口潜力,提高农产品出口中的附加值成分。
经济改革在农业方面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四:其一,1991年政府宣布不再豁免农民债务,并削减化肥补贴30%,自1990-1991年度起逐渐减少对农业用水、电、化肥补贴;其二,把平价粮供应系统由城市扩大到包括农村1700个落后区。至1999年全国拥有4万个平价商店,低于贫困线的家庭每人可按粮食公司成本价的一半购买10公斤粮食,贫困线以上的可按成本价的90%购买10公斤;其三,组织农工商集团。由农民、银行和扶贫机构代表组成,在一些邦实施示范工程,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其四,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进行改革,内容包括:运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业产量,并建立全国生物技术风险基金资助生物技术的运用;集中力量种好有竞争优势的作物;发展农业加工技术以减少收获后的损失;10年内不征收落后地区农业加工联合体的所得税;取消农产品在各邦间流通的限制,允许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通过加入关贸总协定使农业全球化;选择新作物种植目标;为农村经济和农民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方便;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增加农产品出口收入;鼓励农民参加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公司,并可持股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