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名远播的江东才子(3)
2013-06-09 01:10
导读:相比之下,评价较为全面、公正,有一定全局眼光的当属胡震亨。他评价说,五代十国诗家最著者,多有唐遗士。韦端己庄体近雅正,惜出之太易,义乏闳
相比之下,评价较为全面、公正,有一定全局眼光的当属胡震亨。他评价说,“五代十国诗家最著者,多有唐遗士。韦端己庄体近雅正,惜出之太易,义乏闳深。杜彦之荀鹤俚浅,以衰调写衰代,事情亦自真切。黄文江滔力孱韵清,妮妮如与人对语。罗昭谏酣情饱墨,出之几不可了,未少佳篇,奈为浮渲所掩。然论笔材,自在伪国诸吟流上。馀即不乏片藻,付之自郐。”[2] 将其许为五代南方割据政权诗人中的佼佼者,又客观地指出了罗诗中的不足之处。
清人对罗隐诗歌的贬斥似更甚于明。有的全盘否定,如翁方纲《石州诗话》中称,“方干、罗隐极负诗名,而一望荒芜,实无足采。”赵执信《谈龙录》中也谈到某诗人“薄乐天而深恶罗昭谏” ,他虽为乐天稍作辩解,却“谓昭谏无论已”,可见在清朝,罗隐诗歌地位极低。而将白居易罗隐并提,和罗隐被嫌恶,则是针对罗诗的议论化与俗化倾向承袭了白居易。有的探讨宋诗之弊,归结为唐末诗风“直遂”,罗隐则是唐末诗人中生发宋诗弊病的“主要分子”。吴乔《答万季野诗问》中便谈到:“又问:‘唐诗亦有直遂者,何以独咎宋人?’答回:‘世间龙蛇混杂,诚是淆讹公案也。七律自沈宋以至温李,皆在起承转合规矩之中,唯少陵一气直下,如古风然,乃是别调。白傅得其直遂,而失其气,昭谏益甚。”
当然,在清代,持论公正的也不乏有人。如李重华论晚唐诗之得失,就总结到:“杜樊川才甚豪俊,法未完密;罗江东笔甚爽杰,功稍粗疏;许丁卯格甚凝练,气未深厚。”[3]
清代同样还有许多人赏识罗隐,给予罗隐诗歌不低的评价。如薛雪《一瓢诗话》中就说:“罗昭谏为三罗之杰,调高韵响,绝非晚唐琐屑,当与韦端己同日而语。”
而且就创作实际看,罗隐的影响不容低估。清人小说和戏文中,罗隐某些诗句的引用频率就相当高,如《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人擎签作乐,薛宝钗随手抓到的签语——“任是无情亦动人”,就出自罗隐《牡丹花》诗,形容宝钗性格相当合适,用牡丹花比拟她也正贴切。
纵观历代罗隐诗歌接受史可知,人们对罗隐其人及其诗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不无分歧的,任何一代都未出现统一过意见。只是各代褒贬的重点不尽相同,评论方式各异。而且都多侧重于诗歌艺术技巧的阐发,诗学渊源的探讨以及字句作法的分析,而相对忽略罗诗思想内涵和内心世界的深层挖掘。这也是传统诗评共有的特点。
进入二十世纪,人们开始运用现代眼光,全面科学地评价罗隐及其诗文。很多人认为罗隐的不少诗句,内涵精警深刻,语句通俗易懂,而且琅琅上口,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诗歌自成一体,讽时刺世,尖锐犀利,在艺术上更是苦心经营,既继承了李白重主观情绪表现的特点,又继承了杜甫的咏物技巧和以诗写意的作风、白居易讥讽时世、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和表现技巧,并加以综合创新和发展,形成自己寄意深远又犀利诙谐的独特诗风。在唐末诗人中,他确实是“对后代影响较大的一家”[1]。
罗隐还成为许多民间故事和景观传说的主人公。江苏省太平湖上游乌石乡境内,有回驴岭,旧称骆驼岭。后因罗隐访杜荀鹤不遇,至此回驴而易名。又传说罗隐流寓闽中,尝游晋江罗裳山和惠安螺山修真学道,他的这段经历被人们编成《画石马》等故事,广为流传,带有很浓的神奇浪漫色彩。东狮山,形似狮而得名,位于福建省柘荣县城东三公里处,为太姥山脉的主峰。山凹处有个罗隐湾,相传罗隐四处云游,慕名来到东狮山。行至百丈岩附近,大腿被菅草割破,即时感叹,脱口而出:“柘洋好东山,会出虾蒙不出菅。”传说从此以后这座山凹便不生菅草,后人遂称此地为“罗隐湾”,又称“罗隐盆谷”。类似的“圣子口”的故事民间广泛流传,载于各省方志,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有教育意义。在流传至今的这些故事传说里,罗隐常是一个穷困潦倒、漂流不遇却才华洋溢、出口成谶、机警幽默的下层诗人形象。他的多个诗句被广为引用。这种接受现象和罗隐生平游历广有关,也反映了普通大众对罗隐怀才不遇的同情、对他品行端正的欣赏以及言语犀利幽默的喜爱。
结 论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本文选取晚唐诗人罗隐及其诗作为研究中心,从罗隐出身、生平经历、艺术特色、文学影响和接受等角度,采取文献考证、横纵向比较、数量统计等研究方法开展综合研究,着力论述以下几个方面:
一 罗隐屡试不第的生活经历、原因和对他的影响
晚唐社会动荡、科举黑暗,出身寒门的举子历经长期磨难仍鲜有机会跃出龙门。罗隐空有出众才学,但出身寒微,在科举之路上缺乏权贵大力引荐,也缺少物质支援,还是十余次不第。另外,罗隐形象丑陋,性格狂傲,好讽刺,这些因素也影响了他的进士落第,导致了他升迁无望。罗隐对晚唐社会和科举的黑暗充满愤激,他也敢于讽刺,出言不忌,因此不断得罪权贵、落第。累年怀才不遇又愈发让他愤激消沉,尖刻无礼。不过他在愤激中坚持关注民生,对比其他一些寒俊,罗隐是个有品行的落第儒士。
二 罗隐的客游生活与文学创作
为生存和理想,在相当恶劣的晚唐
政治环境下,罗隐赴举、游幕,不断动荡漂泊。罗隐饱受羁旅之苦,客游期间也创作了大量风格不一,题材多样的客游诗作。这些诗作许多透射出晚唐衰败气象,表现了反思历史,指摘时蔽、抒发愤懑的思想内容。通过这些诗作,能比较清晰地观察到罗隐的得失悲欢,了解到他当时贫病交加、劳累奔波的生活状态和愁绪不断、日益消沉的创作心态,并以此可以观照整个晚唐寒士的生活状态和创作心态。
三 罗隐的历史影响及典型意义
罗隐虽非一流大诗人,但他不愧为一个才子,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华。并且他的咏物咏史诗创作是颇有成就值得一提的,唐末众多寒俊诗人议论化诗作对宋代诗歌的议论化倾向产生影响,引发宋调,罗隐作为这个诗人群体中的一个佼佼者,也做出了一定贡献。罗隐诗作的通俗化和句法也为后人所学习,某些佳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后人对诗作的评价褒贬不一,多侧重诗歌艺术技巧阐发,诗学渊源探讨及字句作法分析。相对忽略罗诗思想内涵和内心世界的深层挖掘。对于罗隐其人品行的评价,多持肯定意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罗隐诗歌在内容上无疑展现了晚唐寒俊诗人的共同生活经历与心态体验,无论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既体现了时代共性,又极具个性。罗隐的下第诗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颇能引发后代读者共鸣,他的名篇佳句播于人口,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除了从文学上影响后世以外,罗隐的人品、气节为历代忠义人士赞赏,他的坎坷遭遇令人同情,他那愤激好讽的孤傲个性给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