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澳大利亚的亚太意识是当代澳大利亚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其内涵是,澳大利亚认为自己的地理位置属于亚太地区,强调经济利益至上,淡化同亚太地区邻国在种族、文化上的差异,力求融入亚太地区成为亚太的一员。澳大利亚的亚太意识对澳大利亚自身和整个亚太地区都有积极的意义。促使澳大利亚亚太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仍在发挥着影响:亚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地理政治观念仍深刻影响着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继续每年接纳大量的移民,其中超过半数来自亚太地区;澳大利亚民族意识也不断成熟。同时也应该看到,澳大利亚亚太意识所面临的挑战在短期内也没有得到解决:种族主义在澳大利亚仍有一定的市场,在特定条件下会沉渣泛起;澳大利亚的亚太政策并不稳定,尤其是现在执政的霍华德政府,其亚太政策表现出明显的退步;从东帝汶事件和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正日益加强同美国的联盟关系,奉行亲美政策;而由于澳大利亚亚太政策的退步和其与美国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在人权等问题上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观点不同,亚太地区国家对澳大利亚的亚太意识的认同还需假以时日。对于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前景,人们仍需拭目以待。不过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紧邻亚洲。澳大利亚学者J•D•米勒曾幽默地说:“澳大利亚在亚洲的海洋抛了锚,无论它那些亚洲邻国变得怎样难对付,它只能呆在那里动不了。”[73](P438)
注 释:
[1] 张秋生.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2, (5):43-52.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 时永明: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寻求新的定位[J].国际问题研究,1997,(2):19-25.
[3] 张秋生.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2, (5):43-52.
[4]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163页。
[5]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163页。
[6] 张秋生.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2, (5):43-52.
[7] 张秋生.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2, (5):43-52.
[8] Lachlan Strahan , Australia’s Chin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294.
[9] 中国外经贸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S]1999/2000年,2000年。
[10] 吴崇伯.澳大利亚与东盟的经济关系[J],南洋问题研究,2001, (3):8-12.
[11] 阎学通.中国与亚太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12] [美]约翰•根室.澳新内幕[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13] 张天.从单元到多元的澳大利亚外交[J].世界历史,1995,(1)
[14] 骆介子.澳大利亚建国史[M]. 上海:商务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页。
[15] 王宇博.澳大利亚——在移植中再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16] 澳大利亚联邦[S].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57页。
[17] 张天.澳洲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页。
[18] 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人华侨史[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页。
[19] 王宇博.澳大利亚——在移植中再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20] [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372页。
[21] [澳]曼宁•克拉克.澳大利亚简史[M]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01页。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2] [澳]曼宁•克拉克.澳大利亚简史[M]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01页。
[23] 王宇博.澳大利亚——在移植中再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
[24] 侯敏跃.中澳关系史[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25]侯敏跃.中澳关系史[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
[26] [美]约翰•根室.澳新内幕[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38页。
[27] 李凯林.澳大利亚国民素质考察报告[R].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页。
[28] 时永明: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寻求新的定位[J].国际问题研究,1997,(2):19-25.
[29] 郑寅达、费佩君.澳大利亚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9页。
[30] 人民日报,[N],1985-4-16(4).
[31] Lachlan Strahan , Australia’s Chin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29.
[32] Lachlan Strahan , Australia’s Chin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294.
[33] 时永明: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寻求新的定位[J].国际问题研究,1997,(2):19-25.
[34]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63页。
[35] 周戎.澳大利亚正全面转向亚洲[J].世界政治与经济,1993, (4)
[36] 张秋生.二战以来澳对亚洲政策的演变[J].当代亚太,1996, (5)
[37] 澳大利亚外交和贸易政策白皮书(概要).转引自阎学通.中国与亚太安全[M].北京:时事出
版社,1999年版,附录八。
[38] 段锡平.走向澳洲市场——澳大利亚经济概览[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9页。
[39] 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人华侨史[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