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封山育林与植树造林
湖南许多县有封山习俗。会同县农村至今盛行一种叫“合款”的风俗。一年或三年之间,由山主负责凑集钱粮,召集境内村民,共同商议封山范围及惩处办法,订下条款;与会者签字画押表示赞同后,喝口合款酒,所订条款即为村民共同遵守的章程。封禁的内容包括不准乱砍偷砍,新造林地不准放牧牲畜,不准任意在林地开垦等等。对违禁者,没收刀、斧、锄等工具,扣入山牲畜,赔偿损失并处以一定罚款[121]。
封山的目的在于保护植被。光绪二十四年(1898)《通道县县官周尚镛劝办水利树艺情形禀并批》中说:“地方浇灌,偶经种植,即被偷砍及牲畜践伤等情。……官民会查,如获窃贼,立即送县。……如系初犯,予以枷责,交其亲属领回,团保等均可管束。倘系叠犯,由卑职寻供,请宪示重办,酌予监禁九年。如此,或盗窃之风藉右敛迹。[123]”
植树造林“利实不少”。“山不虚设”,“材木不可胜”,一利也;“年深日久,树大成材,取其可备梁柱”二利也;“树木茂密”,“酌量砍取”,“贸之他人”,三利也;“沟洫陂塘山溪河路畅行无阻”四利也。总之,植树有百利而无一害。[124]因而,光绪二十年(1894)春二月,醴陵“由苏杭购采湖桑苗数万株,船运至县,散发民间,县城刻书教以植法。[125]”
(四)其它措施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粮食的存储以粮食的生产为前提,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抗灾性是充实仓储的重要保证。“天灾流行,何国蔑有?然事后而始图补救,何如事前而预切绸缪。况事关国计民生,当轴者尤宜先务之急乎!”“若不关心农政,设偏灾偶至,何以御之?[126]”可见,改良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抗灾性,也是减灾防灾的措施之一。清人李东沅《论治旱》一文中提及水粪之法。他从东瀛游客得知“东洋种麦独有妙诀。其农人闲时均于村庄预备粪池……用长柄巨勺挨次浇灌陇沟,俾得停蓄,潜滋土脉。”此后天纵不雨,麦亦萌芽。迨麦苗出至二三寸,高如前,浇灌一次,吐秀时复浇一次,结实时更浇一次,由是农乃登麦。”“即使亢旱频年,或不至民无粒食。[127]”清代后期,学习西方技艺,改进旧法,提高农业产量,这在当时是一大趋势。“考泰西农政,其法易习,其理易明,其器易备,其效易著……西人于树艺、粪溉、制器利用诸事胥由格致、化学而来,务使山泽原隰各尽其利,竹木果蔬各得其宜。[128]”西方人在农业方面,确实有很多经验,比如利用物理原理制造农业机械,利用化学知识提高土壤活性,都对湖南传统农业有很大裨益。湖南“农事勤于垦荒而拙于备灾,劳于耕耜而逸于耘籽”,农业基本上保留了传统方式,少有变动。“山麓皆治有泉源者,坐收其灌溉之利。田渴则两人对舁其具,戽水以润之,殆视桔槔为劳。而踏车引水之事,方今效之。”“岁农人连袂步于田中,以趾代鉏,且行且拔, 塍间击鼓为节,疾徐前却颇以为戏。各乡所产稻谷不足,则杂植荍麦稷菽以佐之。农妇饷饁之余,颇勤纺织。[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