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清代后期湖南减灾防灾(4)
2013-06-15 01:35
导读:湖南地处内陆,较为闭塞。到维新时期,湖南成为当时学习西方的一个比较激进的省份。在农事方面,湖南有些地方向西方、向邻省学习,改进农技,提高
湖南地处内陆,较为闭塞。到维新时期,湖南成为当时学习西方的一个比较激进的省份。在农事方面,湖南有些地方向西方、向邻省学习,改进农技,提高作物抗灾性。
光绪二十八年(1902)巡抚俞廉三奏开办湖南农务工艺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省城长沙设立农务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熊希龄在芷江创办务实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湖南农务局自浙江选购湖桑70余万株,种植于长江北门外,并劝农民分购移植各县,以改良蚕桑品种[130]。
设立农业学校是湖南人学习西方先进农技的窗口,它的设立无疑为推进湖南传统农业的发展,从而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起到一定作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湖南巡抚俞廉三请设立农务工艺学堂一事。湖南南接南岭,北临洞庭,境内山林密布,良材众多,足供制造之用。自军兴以来,民多从军,以致工艺落后,田地荒芜“才力匮竭,公私交困,几有不可支持之势。[131]”俞廉三因而设立农务工艺学堂,开设农工二科,分别讲习,观察本地土质,寻访邻省及东洋与西洋农政良法,取长补短,以利民生。农技的改进之外,还有农业工具的创造发明。光绪三十年(1904)蓝田农民梁见龙试造保农车小样及摆力吸水器成功。三十四年(1908),又创造螺旋龙及戽水机各一具,由农工商部批准推广[132]。
广植旱粮也是减灾防灾的一项措施。桂阳县历代有种植旱粮的习惯。旱粮品类繁多,有麦类、薯类、豆类、玉米、高粱等十余种。同治五年(1866),县内收赋麦地493顷,合4.54万亩。光绪三十一年(1904)湖南巡抚陆元鼎以“桂阳山多田少,州中米粮仅敷半年之食“,劝令种大、小二麦,此后种麦日多[133]。光绪二十一年(1895)黎少谷在浏阳大兴种植旱地作物。“浏阳食货,以薯蓣为大宗,至是苗殆绝,少谷则先事市诸于他县,遍种之,迨苗出而以散诸宜薯而不得苗者。其明年,岁果大熟”[134]。薯蓣即蕃薯,是常见的旱地高产作物,广种蕃薯,能尽量减少旱灾所带来的饥荒。
大学排名 清代后期湖南减灾防灾首推仓储,常平、社、义仓存储能用于灾年赈粜,能够直接地解决灾民的粮食问题,因而湖南地方尤为重视;兴修水利与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减灾防灾的大计,湖南地方官及湘籍人士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农民兴修水利,封山造林的民间行为,对维护生态环境起到一定作用;采用西方先进种植方法、使用新式的农具和广植旱粮,也对减灾防灾有所裨益。清代后期,湖南采用多种方法减少灾害损失,无疑是积极之举,它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的摧残和财产的损害。清代后期,连年灾害,显示出封建末世的衰败之象。但可以肯定,不采取减灾防灾措施,灾害会更严重,社会也更加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