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政府解决社会冲突的对策

2013-06-14 01:09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政府解决社会冲突的对策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政府解决社会冲突的对策   灾民问题是中国近代

政府解决社会冲突的对策

   灾民问题是中国近代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晚清至民国政府对灾民引发社会冲突的问题历来都较为重视的,一方面政府通过积极赈济灾民,缓解社会风险。诚如有学者指出:“试想,1920年华北大旱灾、1931年江淮流域大水灾及抗战时期难民灾,如果没有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及时救济,真不知要死多少人,社会将处于多大的混乱之中。” (72)另一方面,当灾民冲击社会,危及统治秩序时,政府就会动用武力进行镇压。政府采取安抚与强制相结合、软硬兼施的对策解决灾荒引发的社会冲突。

(一) 宣传救灾,以定民心
每遇重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全国性的大灾难爆发之后,政府一般都会发布安民告示,以期稳定人心,这是政府利用宣传手段来解决灾民问题的一种对策。同时政府还广泛宣传,呼吁社会各界慈善团体及爱心人士支援政府赈救灾民。1931年江淮大水灾,全国23省受灾,灾民1亿,遭洪水吞没者370余万人。广大城乡庐舍荡然,民食恐慌,疠疫丛生,交通断绝,商务萧条,全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73)面对百年难遇之大水灾,国民政府向全国发表《以禹稷的伟大责任心,救济全国水灾》的公告,“本年入夏以来,雨量至多,江河宣泄不及,农田被水淹没,各地灾情都很重”的严峻局面后,接着指出,“我们看史籍所载,凡国家遭遇非常事变时,君主都要撤食减膳,勤求问失”,因为“政府应当在责任上对于人民引咎,在实际上忠诚地设法”,同时“社会全体更应当视为共同的责任,而不仅是政府之责,集合社会全体的注意力与救济力,以帮助政府的注意与救济。” (74)在这里,政府向社会各界通告了灾情的严重以及灾民急于待赈的情况,希望社会各慈善团体和爱心人士踊跃支援救灾。不久之后,国民政府又发表了《救国与救灾》的社论,把对灾民的有效救济提高到救国的认识高度上来。社论指出“群以为中国今日之严重问题,乃在如何救济此江淮流域各省之万万灾民”,在谈到灾情严重这一问题之后,同时又以愤慨的语气抗议“日帝国主义者,无端强占我沈阳、吉林等重要地埠,惨杀我无辜军民”,并且认为“水灾不救,灾民将入于束手待毙之状态。……中国将沦于永劫不复之地位,由救国与救灾,同为吾人今日最迫切之工作。” (75)这种充满爱国热情和危机感的宣传,对于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同情心捐资助赈是非常有效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政府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赈济灾民的同时,对于各级办赈官员更是严厉训戒其要体恤灾民、尽心办赈,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之稳定及统治秩序。1906年湖南、江西等省遭受数十年难见之大水灾,灾民生活困苦不堪。面对此灾情,清政府在上谕中称“本年湖南、江西等省被水成灾。饥黎嗷嗷待哺。……痛戒因循,实事实心,修明政治。即各省筹集各款,当思民膏民脂,来处不易,务宜撙节休养,留其有余。……并著责成该将军督府振励官方,整治吏治”。(76)大量灾民流离失所,若得不到政府的有效赈救,就有可能引发冲突。联系到1906年在湘赣边界爆发了震惊全国的萍浏醴大起义,说明当时清政府已隐约感觉到了灾情的严重所带来的社会隐患。如果说,在上述材料中,清政府的上谕还是以关心民生疾苦而饬令各级官吏办理赈务的话,那么下面这一则材料就能明显看出政府赈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灾荒所带来的社会隐患。1931年国民政府发表社论指出“而民生问题是鲜有不影响于政治者。”政府劝戒官吏积极赈灾,目的在于“使灾民不因内心之冲动与外力之诱惑,对灾民多方予以开导,使其言行趋于善良”,并要求各级官吏对灾民进行训导,“务使其不影响于社会之治安、政治骚动为要。” (77)总之,政府对外宣传发动社会各界赈救灾民,对内则发布通令,要求各级官吏认真办赈,消除灾荒引发社会冲突的隐患,为其顺利开展各项赈救措施打下了基础。
(二)赈济灾民,缓和矛盾
无论是出于体恤灾民还是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晚清和民国政府都把对灾民的赈济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力图解决灾荒引发的社会冲突的可能性。应该说,政府对于赈救灾民还是比较重视的。正如有学者评价1931年国民政府对水灾的救济时所指出的:“南京政府救济成就之显著,虽然还不能对每个灾民给予救济,但是其意义决不可小视。” (78)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赈救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化解或减轻灾民给社会带来的冲击。这里主要以1931年江淮大水受灾严重的湖北省为例,说明政府在赈救过程中的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赈救机构的专职化
1931年前后,国民政府曾设立一些临时性、地区性的救灾机构,1931年江淮大水后,国民政府特设救济水灾委员会,直隶于国民政府,专司赈恤,事后补救及防灾事务,以宋子文为委员长,许世英、孔祥熙等人为委员,可见救济水灾委员会地位颇高,其在各省设立分会。如湖北省设立救济委员会湖北分会, 与湖北急赈会合并为湖北水灾善后委员会,负责全省的赈灾事宜。急赈会还专门成立了《湖北水灾日刊》,宣传救灾。8月13日,省政府主席何成睿在《湖北水灾日刊》第1版发布政府公告:“为布告事,照得本省此次水灾奇重,为前清道光以后所未有,江河并涨,堤垸溃决,各属同遭巨浸。……尚望仁人君子,或条举利弊,锡示周行或输捐发粟或赐药施衣,各尽乃心,补弊救偏,端赖共济。”湖北省水灾急赈会是按照1928年民国政府颁发的《修正各省赈务会组织章程》而筹建的,其内部分工明确。根据急赈会章程第六条规定:急赈会设总务,筹赈、调查、审核、救济等股。第七条至第十一条则明确了各股职责:
第七条:总务股掌理事务有撰拟保存收发文件,会计庶务,典守印信及其它不属于他股事项。
第八条:救济股掌理事务有收容难民,放赈事项。
第九条:筹赈股掌理事务有劝捐、收捐、灾款保管事项。
第十条:审核股掌理事务有赈款收支及审核用途,审核各属报审事项。
第十一条:调查股掌理事务有各处灾况实际情形,施赈实际情形,灾区各项统计及报告事项。[79] 急赈会各股设正副主任各1人,由急赈会常务委员兼任,而常务委员则是省政府委员,省党部委员,或金融实业界、社会慈善团体中的重要人物组成。这样就能较顺利地保证赈务工作的开展。另外,在湖北水灾急赈会下还设武庆闸水灾临时维持会,专门负责陆上和水上救护。设武昌临时办事处,共分总务、会计、监察、远输、文书、施政、宣传、救护等17个股,近400人,另外还设7个收容所和3个施粥厂负责灾民的急赈事宜。

上一篇:减灾防灾研究 下一篇:沈从文创作后期的文化阐释视阈:走向融合和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