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气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2013-06-20 01:25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气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气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第一

 气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第一节 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必要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直以来都是当代中国每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文艺理论工作者追求和奋斗的目标。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钱学森同志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美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始,中国的文艺理论工作者一直就将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文艺理论建设的主旋律。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外来文艺理论的优秀成果,“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洋为中用”,把外国文艺理论的精粹消化、融会、整合,使其为我所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2] (p373) 实践也证明:“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33] (p96)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是在扩大开放的环境发展和繁荣的文艺。”[34] (p264)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不能没有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滋养,不能不吸收古代文艺思想中那些有价值的成分,这是保持其民族性和先进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35] (p68) 历史是一个极其繁复的链条,后人都是在前人的思想材料基础上进行文化承传与创造的。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一旦形成,它将长久地发挥其作用。文学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作为文学实践之根据和总结的文学理论,具有民族特色,并在特色中呈现一些相对的稳定性的表征,这是不争的事实。”[35] (p104) 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艺术的民族保守性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33] (p91) 因此,任何有生命力的文艺科学都不能脱离本民族赖以生存的丰厚的文化和精神土壤。毛泽东同志说:“艺术离不开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及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33] (p91) 江泽民同志说:“植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进程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立身之本。只有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34] (p265)同样,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精神,用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作支撑,不脱离中华审美文化基因,才能创造和发展有前途的无愧于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第二节  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可能性 “气”作为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基因之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过程中,可以而且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总体上说,已经到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阶段;科学的对象已扩大到了客观,深入到微观。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扩大和加深,现代科学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而整体化的趋势也就是辩证发展的趋势,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气”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观念不谋而合。现代宇宙学、现代物理学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气”的智慧成功创立了现代大爆炸宇宙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耗散结构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现代科学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气”的智慧整体观念与辩证结束来解决科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得成功的范例,启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时应该运用“气”的智慧。首先,气的整体思维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理论学科体系的科学性与否,取决于其学科体系本身是否有坚实的哲学美学理论基石,是否吸收了外来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学理论学科体系是否是完整的、内在的、有机的统一。纵观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基本上是照搬照抄西方文论的成果,并且套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与概念简单地肢解、拼接、组装西方文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使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活生生的大背景几乎给抛弃殆尽,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全然已无中国文化的韵味。其学科结构多年来在整体上始终局限于几个大板块的组合。即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发展论等,看似很全面,实际上并未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没有一个有机的整体思想贯穿于其中。而是类似一个大拼盘,缺少深入的、紧密的、内在的逻辑上的联系与呼应。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精神、韵味的缺失,中国当代文论在当代世界文论面前噤若寒蝉,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声音。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最需要的是哲学追寻和文学领悟,而不是西方文论或中国近代文论的搬用。“气”的整体思维可以为我们建设科学的、有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提供理论智慧。在气之哲学中,古代文论家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去观照、参悟宇宙世界及万事万物的。整个宇宙世界是一个气的宇宙,气的世界。气既为宇宙万物之本原,又化为宇宙万物之具体形。气弥漫虚空,无处不在,不时不有,既不存在无气(阴阳)的时间(即所谓“阴阳无始”)也不存在无气(阴阳)之空间(即所谓“太虚之形,气之本体”)。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论,在这个系统中,气分阴阳,阴阳二气妙合而成五行,化生万物和人类。这种有机整体论认为:整个宇宙、世界是一个系统。系统内在的各个事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个系统中宇宙自然与人也是一个主客相融,天人交互的整体,宇宙自然和人都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气化谐和”的产物。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相关相应,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具有统一性。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正是吸取了气论整体思维的智慧,将气运用到文艺理论中加以发挥、发展。古代文艺理论家从宇宙、自然、社会的根本及规律(气及气化谐和),人的本质及属性(也是气)等方面出发,考察、探索、阐明文艺的本质和本原以及创作和鉴赏批评中的种种复杂矛盾的现象,体现出一种气势恢宏的整体流动思辨倾向。“气”这个高度抽象概括又非常形象具体的母范畴,以及元气、阴气、阳气、生气、灵气、神气、才气、养气、炼气、丈夫气、脂粉气,写气图貌,气盛言宜,气韵生动等等一大批子范畴和命题就是这种探索研究的成果。它不仅注重外部宇宙世界,而且更注重内部宇宙世界,注重外部世界对主体内心世界的影响,及所激发的情思在整个审美艺术表现流程中的种种表现。这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更逼近艺术本质的审美方法,如果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过程中能将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现代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前景之广阔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气的生命精神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该将“气”思想的精髓——生命精神渗透到其体系中去。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气为生命的本源和基础,体现了宇宙自然的活力和生机,外在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气积。艺术也是一种气积。“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气是艺术本体结构中的最深层次,是艺术作品和生命之本。艺术生命的生成和生存都基于气,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说:“观于人身及万物动植,皆全是气所鼓荡。气才绝,则腐败恶臭不可近。诗文亦然。”艺术生命的感性形态最终也都植根于气。通过感性形态,审美创造主体对造化生命精神的领悟,及主体自身的生命精神都得到了感性的显现,艺术的生命之气最终得到了显现。艺术本体的内在结构即艺术语言、审美意象和内在风神,它们在本体中是有机统一,浑然一体的,都统一于气,一气相贯,最终体现出生命之道。故在本体的生命意义上,言、象、神被称为辞气、气象、神气。所谓辞气,从文学角度是指融进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须“有气以充之”,有气才有生命力。这种气便是宇宙生命精神和主体精神生命浑然为一之气。“无气则积字焉而已”(姚鼐《答翁学士书》)。艺术语言自身,不是无生命的材料的堆砌,须有生气流动于其间。而艺术语言的物质形态都被消融在整个生命本体之中了。“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言有短长,声有高下,只有生气贯注,内在的生命节律才能在艺术语言中得到贴切的表现,整个艺术语言也才能自然朗畅。李德裕《文章论》云:“然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辞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辞藻所组成的艺术语言,是气贯始终的生命整体的有机部分,而不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累积和编缀。审美意象的创造,最初可溯源到卦象的创造。《周易》的卦象,本是人们“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成,是对物态感性形式“拟诸形容,象其物宜”,由充满生命力的物态凝炼而得。其目的在于“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易传•系辞》)。当然审美意象创造的具体方式,其“观”,其“取”,又与作为认知抽象的卦象创造有着根本的区别。作为艺术创造,主体对外在物态及其感性生机不是置于身外的冷观,而是一种动情的领悟,是以生命体悟生命,以生命启动生命。其取,也不是一般的抽象,而是一种“活取”,使负载生机的感性形式经过心灵的陶钧而空灵化,从而突破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束缚,不凝滞,不沾不染,从中体现出主体直觉感悟和创造功能。在艺术作品中,审美意象是物我交融的产物。在我们体悟包含生机的感性形态时,我们内在生命也融汇到无限的天地自然之中,与宇宙生机贯通,审美意象遂从中达成。刘勰所谓“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所谓往返于目,吐呐于心正说明了审美意象形成过程上心物交融的状态。这样,审美意象中既包含着主体体悟到的外在自然的生命灵性,又由于主体精神生命的灌注而体现了主体特定的生命精神,从而使蓬蓬勃勃的物态蕴含着不尽的情趣,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主体心态有着盎然的生意。因此,物我交融的过程在审美意象的层面上,是主体心灵物态化、物态心灵化的过程。而艺术中的象,即是对这种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的升华的再现。审美意象的物我交融,是奠定在天人合一——“气”的基础上的。由于主体与外在万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同体宇宙天地之气。故在生命精神上本是相通的。物我在特定情景中的交流,正意味着物我整体生命间的贯通及与宇宙生命精神的统一。气使得象具有了整体生命的意义。至于神气,指气中的内在精神,它存在于生命之气的动静相成中。王夫之说:“神者气之灵,不离乎而相与为体。”(《张子正蒙注•太和篇》)总之,在艺术作品的本体中,艺术语言和象,神都统一于本体之气,都是本性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形态,最终都受制于生命之气。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正因为有气的渗入才呈现无限的生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时,如果能将气的生命精神融会贯通到其体系中去,我们的文艺理论的生命力将是强劲的。再次,古代文艺理论中“气”的某些合理成分可以直接整合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去。从总体意向而言,中国文论弘扬人的生命意识,泛化人物关系,宣示“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心物同构的“感兴论”和情景交融的“同一性”。但其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范畴和概念是“意象”和“意境”,其它如“养气”理论,形神理论,虚实理论等等都闪耀着睿智的光辉。而意象与意境本质上与“气”紧密相连,“养气”理论,形神理论,虚实理论也与“气”密不可分。我们不妨探索和尝试一下,能否将中国古代文论的这些观念置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对应的范畴中,加以梳理、开掘,建构起贴近当代科学形态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如“养气”理论中对创造主体自身的建设理论;又比如意象理论、意境理论可以作为中心范畴整合到建设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去。总之,把作为中国文化及审美意识基因的“气”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结合起来,我们的文艺理论必将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结   语 气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更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文化基因。气对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科学和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了解“气”这一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基因,就难以深刻地把握华夏美学的精粹要义之所在。中国美学是以气为特色,也以气为统一,气贯穿于中国美学的全部。气导致了中国美学共生共感的生命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照、体念方式;气还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形态论的划分,生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独特的审美理想。¬气也对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家、理论家将“气”引入文学理论领域,以“气”论宇宙自然、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创作文本,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古代文学艺术理论。“气”作为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基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过程中,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可以借鉴“气”的整体思维来建构其理论框架;其次,气的生命精神作为气思想的精髓应融合、渗透到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去;再次,古代文艺理论中“气”的某些合理成分可以直接整合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去。总之,从“气”来研究中国美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全面地把握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指导审美实践及现实艺术生产,有利于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注释:[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李志林.气论与传统思维方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3]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方法[J]文艺研究.1996(2).[4]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冯天瑜.《中国古代文化的类型》参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8]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9]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小野精泽一等.气的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于民.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积极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3]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8.[14](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译本)[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5]冯晓.中西艺术的文化精神[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6]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M].山东:齐鲁书社.1987.[17]中国哲学范畴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译本)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1]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2]丰子恺.丰子恺散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23]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 [M].北京:三联书店.1987.[24]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5]韩林德.境生象外[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6](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魏常海译)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邵波.“文以气为主”的美学意蕴[J]四川师大学报(社科版)(成都).1994,3.[29]叶太平.略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J].江淮论坛.1987,5.[30]邱运华.营建一种自然的审美心境[J],广东社会科学.1997,6.[31]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34]邓小平论文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5]董学文.文艺学当代形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狂欢精神解读 下一篇:论网络通讯对人类生活方式影响的反思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