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网络通讯对人类生活方式影响的反思与展望
1网络通讯对人类生活方式带来的困惑与难题互联网既给人类带来了一个自由、平等、兼容、共享的生存空间,是社会科技进步所产生的一种人性化的成果,但它又是一柄双刃剑,在促进人类社会更加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同时,也在萌生和分化着某些潜在的反人性的异己力量,从而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带来许多困惑与难题。除了在全面已经论述或涉及到的诸如网络陷阱、网上传销、数字的困惑与失盗、隐私权的被侵犯、人性的异化等问题外,还将产生一些其他的问题。这里以“互联网成瘾综合症”为例进行分析。1994年,纽约市一名精神病医生金伯格声称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心理障碍疾病,他将其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AD)。事后他说,当时他只是想开一个玩笑。可是IAD很快就引起了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的关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在1996年初专门开设了一个治疗计算机和网络成瘾者的诊所。1997年与1998年,分别在多伦多及旧金山举行的两届美国心理学年会上,研究者专门讨论了IAD成为正式诊断的可能性。一般认为,要诊断一个病人患有IAD,此人只要在过去12个月内表现出了下列七种症状中的三种以上,便能确诊:第一,耐受性增强,病人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这表明网瘾越来越大;第二,戒断症状,如果有一段时间不上网,病人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连做梦也与互联网有关;第三,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在网上的时间总是比实现计划的时间要长;第四,虽然企图缩短上网的时间,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第五,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例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的文件等等;第六,上网使病人的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第七,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所带来了严重问题,病人仍然继续花大量的时间上网〔56〕。从临床表现看,IAD至少包括下列五种类型:色情网络成瘾(包括网上色情音乐、图片和影像等)、网络交际成瘾(包括用MUD、聊天室、ICQ等在网上进行人际交流)、网络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地参加网上赌博、网上拍卖或者网上交易等)、强迫信息收集(包括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计算机成瘾(包括不可抑制地长时间玩计算机游戏等)〔56〕。IAD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表现出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等。典型的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无愉快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迟缓或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或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甚至滥用药物等。究其原因,是由于IAD患者上网时间持续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增高。这些改变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使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从而诱发一系列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自残、自杀或者他杀行为。1999年8月,美国心理学协会公布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称大约有6%的网民患上了某种形式的IAD。据统计,当时全球约有2亿网民,这意味着其中有1140万人为IAD患者。据有关资料统计,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也有一些网民已经患上了IAD。典型的IAD个案在全球已经经常出现。例如美国一个40岁的男子对准自己的脑部开枪企图自杀,原因是他认为一个朋友将互联网上的病毒放进了自己的耳朵中。1999年,成都一位中年男子连续32小时泡在网上,出现突发性思维紊乱,用水果刀割伤手腕,造成失血性休克。2000年,四川某高校一男性学生从4月13日起连续在网吧呆了48小时,每天仅仅吃点方便面充饥,困了就在网吧的沙发上躺一会儿。到6月1日,网吧老板发现他已经两眼发直,面如死灰,走路飘忽。就总体而言,此类极端的个案虽然少见,但也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56〕。作为人类文明产物的互联网竟然产生了与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事物如吸烟、酗酒、吸毒、赌博等相类似的IAD,确实耐人寻味,也是一种极有意味的文化现象。实际上这是一种网络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在今后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诸如此类的异化事物还将大量产生,并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 网络通讯对人类生活方式影响的反思与展望由于互连网所产生的虚拟生存的另类体验,以及虚拟生存与现实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虚拟生存下的人性存在着异化的潜在威胁。在全球网络化的进程中,不断有清醒的人士在警告人们,要警惕互联网在高度发展之后,异化为控制人类的异己客体力量。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因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仍然与网络社会并存,人们在其中的惨痛教训何止只是记忆犹新,而是今天仍然在品尝其苦果。因此,今天当人们欢呼和拥抱互联网及其所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人文精神时,就会让许多痛定思痛的人想起当年人们对工业时代的降临的天真期冀。当火车和汽车奔驰在地球上纵横交错的铁路和公路上时,人们相信自己已经征服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当电话和电报成为人们生存中的日常用品时,人们又相信自己已征服了物理空间的拘囿;而当摄像和影视以其逼真的形象覆盖了人们的整个生存空间时,人们更相信自己超越了现实与历史、表象与本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大众文化终于登上主流传媒的宝座。然而事实似乎是,城市没有消失、贫富差距没有缩小、四海之内不是皆成朋友、大众话语权力仍然被权威传媒所垄断,人们到头来什么也没能征服,什么也没能超越,反倒是人们离开了自己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便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和陷入失语症的恐惧之中。于是当代西方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如梦初醒,指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它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而作为意识形态,则实现了对人的统治。换言之,科学技术不仅改变和控制了人的生存方式,它也改变和控制了人的生存观念和生存状态。以这种观点来审视互联网,自然就要对人类的前景产生疑虑了。从发展的角度和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互联网作为一种异己客体力量,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威胁,并不在于上述的各种表现,而应当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关注:一是在技术层面上,互联网以其高科技的优越性俘获并控制了人类生存方式。互联网最终是会网住全球、网住人们的整个生存疆域和网住所有社会领域的,包括政府、学校、商店、医院、银行、娱乐场所、家庭等等都将被网入其中,那时国际外交事务、政府公务往来、民间事务处理、经济贸易、金融往来、购物、医疗、教育、信息交流、科学研究、文化娱乐、休闲等等都能通过网络实现。这意味着人们事无巨细都要通过各类终端跟网络打交道,人际交往和交流势必逐渐弱化,而人机交流的比重将显著加大。例如,即使是同一办公室的事务往来,也可以通过人机交流来完成,而不用去看前面那张办公桌主人的脸色,从而形成现代高科技时代“机键(电脑、键盘)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奇特景象。那时人们对网络的需求性和依赖性将被强化到令人担忧的程度。一旦离开网络,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某些基本的生存本领,甚至诸如到银行取款、到超市购物都成了令人生畏的事务。现成的例子是在当今电脑和网络普及最广的美国。这个国家目前正为其90%以上的大中小学生的书写一塌糊涂而担忧和恐慌。由于从儿童起就学习电脑,美国青少年习惯了发电子邮件、电子贺卡和在电脑上写各种作业、报告直至论文。他们手书的字已变得难以阅读,甚至错别字、错拼、错写及语法错误比比皆是,以致人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电脑网络时代的“失写症”。这种“失写症”同样出现在许多青年教师中,不仅板书无法让学生看清楚,而且自己的手写报告、论文等也无法让人看懂〔57〕。高科技网络在为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效率、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也在悄悄地诱使人们向生存本能日益退化的沼泽滑去,这样的结局对人类自身的优化和发展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二是在控制技术的层面上,平庸的技术官僚成了国家的实际管理者。所谓平庸的技术官僚指的是,一方面,他们是掌握和控制了互联网尖端技术的“技术精英”,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平庸或拙劣的社会管理者。在网络时代,由于技术越来越复杂化和尖端化,极少数的技术精英阶层可能成为社会崇拜的焦点,“技术精英”的概念可能取代原来的“精英”概念。而在一个经典的民主制社会里,公民总是选择其中的“精英”来管理国家的。于是,这样的“技术精英”就可能作为高科技时代的“精英”而被推上社会管理者的地位。由于他们在社会管理才能上的先天不足,这类平庸的技术官僚可能作为互联网异己力量的化身,成为阻碍和破坏人类社会朝向人性化方向发展的力量。即使没有出现上述极端情形,但在网络时代,国家的各级行政权力不可避免地要转移到掌握和控制各类专门技术和保密信息的技术官僚手中。他们不但掌握行政权力,还掌握着尖端的网络技术,控制着大量被储存的信息。利用这双重的优势,他们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国家管理层在做出政治决策时,面对浩瀚如海的信息,不得不依赖智囊和咨询机构,根据他们所提供的有选择的信息,所推荐的有倾向性的方案来做出决策,这就使得技术官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实际的决策者。另一方面,利用掌握和控制的尖端复杂的技术,技术官僚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设计决策模型,可以改变某个程序以使决策结果与他们的期望不谋而合。某些心怀不轨的技术官僚,甚至可以利用手中的技术和信息的优势,成功地要挟政府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试想,在一个都离不开网络的社会里,哪怕是网络的局部瘫痪或国家管理系统受到致命性重创,都不是政府可以承受的打击。三是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互联网成为消解和控制大众意识的工具。这就是说,互联网不仅没能创造出一个多元兼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而是一如科学技术在工业社会那样,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消除异端思想和另类声音的工具。就像马尔库塞当年警告后工业社会中欣欣然的大众一样:“社会以科技为合理性武器,粉碎一切超越性思想,同化了所有反对派意见,消灭了不同的声音。”工业时代的科技创造了深刻影响大众意识的各类传媒,如报纸、广播、影视等,互联网是一种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都更具有影响力的新型传媒,特别是当它把既有传媒集于一身时,它在消解和控制大众意识方面的作用,是既有传媒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如果由于历史的恶作剧或人类自己的疏忽,互联网落入某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操纵之中,那么大众的思维空间、思想观念、理解方式、想象力、审美意识、情感范型、表达媒介和行为方式乃至消费习惯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和同化。一方面,人们空前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实在不能想象网络时代是一个一言堂的专制时代,因为那意味着互联网的消亡),但另一方面,所有的思想和言论都在主流意识形态巧妙的控制之中。对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潜在的异化威胁,当前引起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互联网上英语信息资源构成的文化话语霸权,这种极度不平衡的格局当然必须改变。但是,语言作为文化或意识形态的载体,并不等同于文化或意识形态本身,同一种语言可以传播不同的意识形态,这是个浅显的道理。因此,此处所用的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由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所构成的话语权利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区分这一点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避免把对互联网的异化关注误导到某个狭窄的误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种现存的事物,既有其值得肯定的合理性,也有其局限于时代发展的不合理性。事实上,对人类技术成就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始终贯穿于人类思想史的全过程,从而将技术革命放在了一个十分广泛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行认知。例如,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技术成就作出高度赞扬的同时,也看到了这种文明的不合理性,这就是,机器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有带来了人对机器的服从和异化,而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并不是机器本身的罪过,在人与机器的关系中,其实体现出了人与人、人与人的本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在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反思中,也透过“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看到了西方社会的“理性工具”对人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科学技术不仅成为了第一生产力,而且也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从而以其独特的视角发现了现代人生活的“秘密”和痛苦的病源。作为当代科学技术最高成就之一的信息革命,更以其广泛包罗、无所不在的特征成为了一种冲击着传统意识形态的生产力。它如同一柄双刃剑,带给人类的,已经不仅仅是革命性的进步,也将带来诸多新的社会问题。爱因斯坦曾经在《科学的共同语言》中论述说:“手段的完善和目标的混乱,似乎是——照我的见解——我们这时代的特征”,“如果我们真诚地并且热情地期望安全、幸福和一切人们的才能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缺少去接近这种状态的手段。”然而,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的硬件系统虽然日臻完善,但社会系统的软件却不断地发生了危机。因此,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应该怎样与人类的社会目标、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乃至社会的制度与结构、环境、资源、能源、人口、犯罪、安全等问题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使社会发展的手段与目标达成最大的统一,使之步入一种可持续发展轨道。怎样应对这一战略问题,在人类社会即将全面进入网络时代的前夜,显得尤为突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对属于文化浅表层次的新技术接受极为容易,但要改变属于深层次文化的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观念与生存观念,以便更好地驾御新技术并使自己成为信息社会的真正主人,则相当困难,弄不好,就成为了一个身穿洋装手握锄头仍然在脸朝黄土背朝天地俯首耕耘的农民。深层次文化的内涵,具体到本文所讨论的内容,也就是生存观念的改变与否以及应该怎样改变,决定着浅表层次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其发展所具有的稳固性以及可持续性与否,决定着其发展力度、潜力与张力的大小。实际上,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不止是对信息革命这一新技术手段的接受、消化和为己所用,更应该利用这一契机来对传统的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与发展战略进行反思,使自己的思维观念与生存观念来一个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一种对人类传统的积极超越而不是消极延续。只有认真地面对这种挑战,正确地予以应变,才能在变异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并求得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3 结束语本文首先考察了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着重就网络通讯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阐述与分析,既看到了这一符合人类科技进步与文明发展主要潮流的新生事物所带来的革命性的积极影响,又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将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新的有价值的观点。本人认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进程。作为一种人类所创造的科技文明,网络通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正面进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困扰着人类。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在全新的网络通讯所构成的新世界面前,人类面临着新的抉择,人类的未来命运及其生活方式也将随同这一抉择的正确与否而大相径庭。但是,决定人类自身命运的骰子终究还是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而不是上帝的手中,人类最终会理智而又有效地解决已经和将会面临的一切问题,成为自己所创造的工具的主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被其异化的奴隶。一位伟人说得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类将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将人类社会导向光明的未来。 注释:〔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2、375.〔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8.〔4〕 Cherny, Lynn.Conversation and community:chat in a virtual world〔M〕.Stanford, Calif: CSLI Publications.1999. 〔5〕 David Porter. Internet culture〔C〕. New York : Routledge.1997.〔6〕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C〕.Greenwich, Conn.: JAI Press,.1998.〔7〕 Surratt, Carla G.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change〔M〕.Jefferson, N.C. : McFarland.2001. 〔8〕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9〕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0〕保罗•肯尼迪.为21世纪做准备〔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11〕约翰•奈斯比特与帕特里西娅•阿伯丁.90年代世界发展十大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2〕利亚姆•班农.信息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3〕西蒙•诺拉与阿兰•孟克.社会的信息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4〕罗斯华滋•吉德.21世纪的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15〕布奈恩•斯特布尔福特.第三个一千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16〕彼德•德鲁克.新现实——走向21世纪〔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17〕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18〕F•R•艾略特.家庭:变革还是继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弗兰克•凯尔奇.信息媒体革命——它如何改变着我们的世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0〕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21〕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的未来〔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5. 〔26〕王雅林.繁难的超越〔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96.〔27〕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9〕黄德发.后信息社会——你的未来不是梦〔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30〕侯国清.21世纪科学技术展望〔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31〕樊期曾.现代技术革命与未来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2〕巫汉祥.寻找另类空间——网络与生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33〕黄麟雏.高科技时代与思维方式〔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34〕严耕等.网络悖论——网络的文化反思〔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35〕韩王荣.迈向信息时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6〕李芹等.中国科技发展与人的现代化〔M〕.山东科技出版社.1995.〔37〕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序言.〔38〕肖丹.信息社会的基础——信息高速公路〔J〕.通讯世界,1994,(1):18~20.〔39〕周京平.马致远.信息高速公路和卫星通信对信息社会的影响〔J〕.情报科学,1999,(1):49~55.〔40〕秦笃烈.许向荣.发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纵横谈——美国、欧盟及日本三方信息社会比较〔J〕.电子展望与决策,1995,(4):24~25.〔41〕李琮.西方国家正在从工业社会转变到信息社会〔J〕.时事报告,1998,(3):48~53.〔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41.〔4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5~46.〔44〕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1~52.〔45〕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4.〔46〕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5.〔47〕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8〕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8.〔49〕史秋衡.赛伯化学堂——网络与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89.〔50〕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2~103..〔51〕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4.〔52〕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6~97.〔53〕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7.〔54〕王颖.走向信息社会的居住生活与环境〔J〕.城市规划汇刊,1997,(1):43—46.〔55〕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71~75.〔56〕巫汉祥.寻找另类空间——网络与生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150~153.〔57〕巫汉祥.寻找另类空间——网络与生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168.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Cherny, Lynn.Conversation and community:chat in a virtual world〔M〕.Stanford, Calif: CSLI Publications.1999. 〔7〕David Porter. Internet culture〔C〕. New York : Routledge.1997.〔8〕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C〕.Greenwich, Conn.: JAI Press,.1998.〔9〕Surratt, Carla G.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change〔M〕.Jefferson, N.C. : McFarland.2001. 〔10〕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1〕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2〕保罗•肯尼迪.为21世纪做准备〔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13〕约翰•奈斯比特与帕特里西娅•阿伯丁.90年代世界发展十大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4〕利亚姆•班农.信息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5〕西蒙•诺拉与阿兰•孟克.社会的信息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6〕罗斯华滋•吉德.21世纪的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17〕布奈恩•斯特布尔福特.第三个一千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18〕彼德•德鲁克.新现实——走向21世纪〔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19〕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20〕F•R•艾略特.家庭:变革还是继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1〕弗兰克•凯尔奇.信息媒体革命——它如何改变着我们的世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2〕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23〕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的未来〔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5. 〔28〕王雅林.繁难的超越〔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96.〔29〕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1〕黄德发.后信息社会——你的未来不是梦〔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32〕侯国清.21世纪科学技术展望〔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33〕樊期曾.现代技术革命与未来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4〕巫汉祥.寻找另类空间——网络与生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35〕黄麟雏.高科技时代与思维方式〔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36〕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37〕严耕等.网络悖论——网络的文化反思〔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38〕韩王荣.迈向信息时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9〕李芹等.中国科技发展与人的现代化〔M〕.山东科技出版社.1995.〔40〕浩锋.网络为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41〕史秋衡.赛伯化学堂——网络与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42〕崔晓西.流动的边界——网络与信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43〕龚建华.21世纪全景——世界百年大预测〔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44〕王颖.走向信息社会的居住生活与环境〔J〕.城市规划汇刊,1997,(1):43—46.〔45〕毛丽芳.网络:21世纪人类生存方式的新设计〔J〕.理论观察,2001,(4):60—61.〔46〕刘建洲.“网人共生”的理想社会——虚拟社会中人类生存方式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0,(12):37—38.〔47〕吴乃欣.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思维方式变革的影响〔J〕.理论学习月刊,1997,(3):20—22.〔48〕宋尚桂.信息化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2001,(2):50—53.〔49〕孟海贵.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化新趋势〔J〕.经济问题,2001,(11):9—10.〔50〕毛禹功.未来信息社会的大学教育〔J〕.云南高教研究,1996,(2):22—25.〔51〕朱佩芬.试论信息社会的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3):70—73.〔52〕冯鹏志.迈向共生的理想——关于网络化与人类生存方式之前景的思考〔J〕.新视野,2000,(3):29—31.〔53〕张昱.论虚拟条件下主体的生存方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80—86.〔54〕张虎祥.薛骏.从必然走向自由:展望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J〕.社会,2001,(4):28—30.〔55〕石中元.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J〕.学术交流,1997,(4):41—43.〔56〕李英姿.信息网络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0,(4):18—19.〔57〕郑曙村.论网络技术革命对民主政治的五大促进作用〔J〕.齐鲁学刊,2001,(4):121—125.〔58〕Andy Hines.信息技术与职业——在信息社会工作〔J〕.世界科学,1994,(10):33—35.〔59〕李极明.面向21世纪的丹麦信息社会〔J〕.中国信息导报,1997,(12):22—24.〔60〕刘亚茹.汉语处理与信息社会〔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7,(12):53—57.〔61〕英国构建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J〕.China Information Review,1997,(5):31.〔62〕B•A•科佩洛夫.信息立法与信息社会〔J〕.国外社会科学,1997,(6):86—87.〔63〕郭西山.论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8,(3):88—91.〔64〕于宝琴.二十一世纪的信息社会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J〕.现代财金,1998,(5):50—64.〔65〕周其洪.谈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法制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2—107.〔66〕卿家康.网络是信息社会最有代表的生产力〔J〕.电信研究,2000,(1):17—18.〔67〕李琮.西方国家正在从工业社会转变到信息社会〔J〕.时事报告,1998,(3):48~53.〔68〕周京平.马致远.信息高速公路和卫星通信对信息社会的影响〔J〕.情报科学,1999,(1):49~55.〔69〕秦笃烈.许向荣.发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纵横谈——美国、欧盟及日本三方信息社会比较〔J〕。电子展望与决策,1995,(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