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禁(遏籴)与禁遏籴(3)
2013-06-21 01:18
导读:粮食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交通状况等等因素。生产力落后,粮食生产不足,各地无余粮也就无调剂的可能; 交通运输 工具落后,
粮食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交通状况等等因素。生产力落后,粮食生产不足,各地无余粮也就无调剂的可能;
交通运输工具落后,不但运输过程中损耗大、成本高,而且调剂所需时间过长,延误了救荒的最佳时机。因此,通商救荒的普遍推行需要一系列相配套的社会设施和制度。民国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彻底解决中国粮食调剂问题的途径,要求全面深入地改造中国农业经济。张人价在《湖南之谷米》一书认为,湖南谷米问题发生的原因有两种,“或由于生产过剩与生产不足,或由于供需不能调剂”。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谷米贸易不能正常进行。“谷米问题,非仅一省一县一地方之问题,且为关系全国之问题……,对于一省内一县内一地方之谷米供需关系,须从整个国民经济上,”寻求解决办法。因此他提出了保证谷米正常流通的八种措施:其一,“谷米流通政策之实行须以交通便利为先决条件”,因此要发展交通与便利运输;其二,有健全的仓储制度,“本省民食既无忧虑,而我省谷米出口之解禁问题,当不成问题”,因此要厉行仓储制度;其三,与仓储制度相比,农业仓库是近代新出现事物,但比仓储更为完备,“一则兼具调节谷价与贮蓄备荒之作用,二则可以调剂农村金融,三则对于农业产品施以有利之处分”,因此要广泛设立农业仓库;其四,中国农村的衰落,原因很多,而经济上缺乏组织,则是根本症结所在,“故在今日欲谋农村经济复兴,”应大力提倡组织农村合作社;其五,“谷米之分级与检定”,出口时便于检察;其六,“设立谷米运销机关与新式机器米厂”,其七,“稳定谷米市场价格”,其八,“办理全省谷米产销统计与谷米价格销场调查”。[42]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陆精治在《中国民食论》一书中认为,粮食调节办法可分为治标与治本两大类。像禁止各地遏籴,减少粮食运费,减轻粮食税捐,提倡混食杂粮,禁止奸商囤积及私运出口等等,这些都是治标之法,而“吾人欲确立粮食调节之根本方案,则须先研究其价格,如何变动,既明其变动之因果,用采取应付最适当之方策”。治本之办法在于,一是“关于振兴农业及研究食物之设计者”,如改良种子品种,改造农用工具,改善耕作技术,设立各种农业合作社,提倡造林,兴修水利,发展交通,设立农业研究所,研究发明新食物品种等等。二是“关于粮食与人口之调查及统计者”,如调查全国各地粮食生产分配消费状况,调查各地粮食价格,调查各类自然灾害及造成的损失,调查全国人口数量及粮食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率等。三是“关于计画管理调节之办法者”,如法定粮食的最高与最低价格,避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规划各地谷米存储运输的数量;严禁粮食商人操纵粮食市场;设立粮食管理机关和储藏仓库等。[43]
以上论者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保证粮食正常流通的方案,更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农业改革方案。其要点如下:第一,他们主张让市场经济规律在粮食配置方面起主导作用,但由于市场机制的脆弱性,可能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因此要求政府在适度的范围内参与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政府干预粮食流通所采用的措施应是保护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破坏性的。所以他们更强调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标本”兼治,从粮食增产之政策、粮食之管理、粮食之营养、米谷贮藏之法以至到粮食运销,政府应从各方面保证有粮可以调剂及调剂的畅通无阻。第二,这些谷米调剂方案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农林方面的,有人口方面的,也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本质上是企图在中国建立、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但真正实现的困难是非常大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更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商品经济。这些富有创建性的方案对现在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国近代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中国近代经济本身的过渡性和多变性决定了这些方案实施困难程度,终民国之世,中国并未能也不可能完成对农业的改造,保证粮食流动畅通无阻的统一市场也未能形成。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