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的影响与作用(2)
2013-06-26 01:16
导读:3.1.3 美国的经济援助缓和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趋势 二战后,台湾的经济状况继续恶化,通货膨胀日趋严重,1946年至1949年上半年的三年半间,物价平均每
3.1.3 美国的经济援助缓和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趋势
二战后,台湾的经济状况继续恶化,通货膨胀日趋严重,1946年至1949年上半年的三年半间,物价平均每年上升达922%之巨。[152]台北的批发指数在1946年增加了260%,1947年增加了360%,1948年增加了520%,1949年则增加了3500%。[153]通货膨胀成为台湾经济的头号杀手。从美国开始恢复对台湾的经济援助后,物价涨幅日见收敛,到1951年,经济情况有所好转,物价仅上升66%,为战后台湾物价之最小升幅。[154]此后源源不断的美援,扩充了台湾的生产,逐渐帮助台湾克服了恶性通货膨胀。“美援物资之到达,本身即是一阻止恶性通货膨胀最有效之手段”[155],到1959年,台湾物价上涨率减至23%。[156]
3.2 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的影响
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造成了台湾经济对美国的严重依赖。美国对援助资金运用的经常性指导,使援助方对援助的使用受到制约和限制。“由于受美援规章之限制,有时美援之运用,须征得美方之同意,美方亦直接间接籍此影响政府部分财经政策或措施之形成。”[157]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长时间的输入,台湾经济逐渐对美国商品、资本和专家技术形成了高度的依赖。
第一、农业依赖
美国对台湾农业的资金援助在台湾农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1951-1963年美援对农业的资本援助约2亿美元,占美援在台资本援助的24%,占同期台湾农业投资的59%[158]。其次,美援向台湾提供的技术和观念援助使台湾对美国的农业技术形成了依赖。因为当时美国的援助组织农复会的各项农村建设计划均按照台湾农业的需要而设计的,因此在当时是有利于台湾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的。但是农业生产却高度地依赖美国经援所提供的农业技术。最后,美国对台湾提供的巨额的剩余农产品援助不但改变了台湾人民的饮食结构,而且造成了台湾对美国农产品的长期依赖。战后美国为了鼓励台湾走出战争阴影,一方面给予台湾大量的面粉,同时鼓励台湾将自产的大米销往日本等缺粮的国家。自1952年,480公法下的剩余农产品援助共有3.87亿美元。[159]经援金额不但一半以上是供台湾向美国采购农产品,而且台湾进口农产品总额中绝大多数是运用美国的经济援助资金来采购。不过由于美国经济援助担负着“协助拓展美国农产品新市场”的任务[160],这样不可避免地经常会对受援方形成强迫推销的压力。援助物资虽由受援方申请,但取决权仍在美国,往往为迁就美国的意见,即使是不应进口或不急切需要的剩余物资,也只好以高价买进。在美国向提供经济援助期间,台湾曾经为了遵守美方480公法的条约,就不惜代价采购了它不急需的美国的剩余农产品。而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的话,受援方就可以利用援助的资金购买其他更加迫切需要的产品,或者从其他国家低价购买。为了妥善运用美国以援助方式所赠送的资金,在接受经济援助的十多年时间里,台湾的小麦进口由美国一家垄断,美国以外任何一国无论以任何廉价都无法打进台湾市场。并且一直到美援停止后,台湾仍然继续以大笔资金来购买美国的农产品,这样使美国的剩余农产品不仅在美国提供经济援助期间,而且在援助结束后仍能在台湾占据市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二、技术依赖
战后初期,台湾的技术引进完全依赖美国所提供的专家和经费,经济援助停止后,美台官方和民间的技术合作在台湾的技术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台湾派人出国研习而言,范围主要涉及“农业、工业、教育及公共行政等类”[161],1951-1965年在美国援助技术协助计划下赴美的人数,占出国研习人数的65%,但在1966-1972年,由美方资金资助赴美研习人数的比例却提高为91%[162]。可见经济援助停止后,由于美援的惯性作用,台湾派人出国反而更向美国集中。在美国提供经济援助期间,美国通过提供经费,诱发台湾对美国技术的需求;透过美援的种种强制规定,保障众多的美籍专家顾问在台湾工作;透过协调美援机构沟通协调及美援机构的相关规定,促成美国机构、企业与台湾受援单位之间的“技术合作”关系[163]。美国援助终止后,台湾经济部门使用的经济全是美国“版本”,为保持技术和人员素质的一贯性,台湾只有继续使用美国的技术和进口美国的先进技术,并继续派人
留学美国,学习美国技术。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对美国技术上的依赖。
第三、贸易依赖
战后初期,台湾外汇严重不能满足进口需求,美国通过美援贷款,提供台湾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以提高台湾采购外国物资的购买力,虽然缓了台湾经济一时之急,但长此以往,使台湾陷于长期贸易入超的局势。美援提供的进口所需外汇比例,占1951-1965年间外汇进口总额的30%,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美援所提供的用于进口物资的贷款几乎都超过了台湾贸易入超的总值,到了经济援助全部结束前,台湾则完全依赖美援来支持贸易入超。[164]赠予性的美援不会增加台湾在国际收支上的外汇负担,但对于台湾岛内的购买者而言,同样须支付相当于美金拨款之台币价款。资料显示台湾接受的赠予性的美援物资的价格要比一般的国际行情高10%-20%,运费甚至要高50%-60%。因此美援外汇的价格要高于实际援助的外汇价值。此外美元的物资器材也有不能通用的缺陷。因为台湾拥有的机器设备,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零件不能以美国货品来取代。美国总统肯尼迪曾指出:“美援促成台湾等地及早接触美国商品、技能和美国式作法,而按照他们的品位和需求,当援助终止时,他们对美国商品的需求仍继续存在”[165]。如台湾除美国经济援助的采购外,从美国输入的商品在经济援助结束后,自1961-1964年约3亿美元跃升至1965-1968年的8亿余美元。[166]由表8 可知,在1961年前,美援进口总值的百分比几乎每年都在30%以上,这样美国的援助不但弥补了台湾国际收支的短缺,而且减轻了台湾通货膨胀的压力,填充了为达成经济建设的目标所需的资金与岛内的储蓄能力之间的差额,为工农业生产的促进奠定了经济基础。在1962年以前,台湾资本形成总额对外部资金流入的依存度很高,若无美援为主的国外之流入,则在台湾发展的初级阶段,自己无法大量提供经济的继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建设的物资。[167]
大学排名
表9:一般进口与美援进口所占比重比较
年份 一般进口所占百分比 美援进口所占百分比
1952 69.82 30.18
1953 60.09 39.91
1954 54.71 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