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的影响与作用
2013-06-26 01:16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的影响与作用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的影响与作用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
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的影响与作用
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实现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战略,而且对受援方台湾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台湾各方面对美国的严重依赖。
3.1 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的作用
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促进了台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学术界绝大多数的研究者认同美援促进了台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观点,将美援视为台湾经济快速成长的推进器。“在整个二战后的时代,由政府或政府筹资的多边机构提供的经济援助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137]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个报告称,如不是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推迟10—20年。[138]正如台湾当局当时的经济决策人之一尹仲容所说,美国对台湾的援助犹如“对危重病人注射强心剂”[139],极大地促进了台湾几近休克的经济的迅速苏醒和成长。由表8可见,美援占台湾GDP增长的38.1%,每一美元导致的GDP增长额是0.32美元,可见1/3左右的台湾经济增长是在美援发挥的作用。
表8:美援对台湾经济成长的影响:1953-1963
项目 成长率
人口 3.2%
GNP 7.0%
人均GNP 3.8%
人均美援数额(元/年) 9.7
美援占GNP百分比 38.1%
美援占国内投资毛额百分比 39.9%
美援占政府投资总额百分比 26%
由美援援助的进口占全部进口百分比 28%
美援占投资总额的百分比 38.1%
由于美援而增加的GNP的数额 33.2%
每一美元导致的GNP增加额(美元) 0.32
资料来源:节选自韩天模.美国援助与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济成[M].第118页.
3.1.1 美国的经济援助促进了台湾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台湾在二战结束前,其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的。二战后,台湾逐渐地转变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美国的经济援助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纺织业1964年的生产额为1952年的6.5倍[143],肥料业,经过缜密的计划与准备,以及国外资本与技术导入后,15年时间里肥料生产量增加了8倍,即自1951年的年产11万吨上升为1964年的87万吨,自给率由27%上升为80%。电力方面,电力供给由1952年的14亿千瓦逐年增加,至1965年增加至65亿千瓦,约为1952年的4.5倍。由于台湾的电力发展,赖于美援投资之处特多,它占美援投入最大的比例为美援总数的31%。[144]以美援对民营工业的促进为例,来说明美援对工业的促进作用。民营工业在台湾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生产的净产值来说,1940年民营工业生产净值占台湾生产净值的12.3%,而且这种重要性随着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地突出,1954年以后,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地增加,至1958年已达到17.9%[140],是台湾“经济体系的发展主力”[141]。美援“十五年来对台湾之工业,贡献最大者,可推糖业、纺织业、水泥、肥料与电力”[142]。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为台湾的民营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和稳定的工业环境,为民营工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首先,经济援助为台湾的民营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美国对台湾的民营工业提供援助的范围很广泛,包括矿业、食品、纺织、纸业、一般
化学工业、制材及人造木板、水泥、钢铁机械、电工器材等等,援助的范围遍及大中小民营企业,美国对台湾的民营工业的扶植是全面而广泛的。“差不多比较稍具规模的工厂,都受到援助”。[145]许多有名的民营大企业就是曾经受过美援而发展起来的,如唐荣铁工厂、裕隆公司、台湾纸业公司、台湾水泥公司等大公司都受过美国巨额的资金扶植。为了使美援能普及到规模较小的工业,从1954年起专门兴办了美援小型民营工业贷款。专门为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民营工业如食品、饮料、皮革等工业提供贷款,解决民营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困难。自1954年起至1965年6月底止,美援贷款工民营企业建筑厂房及购置机器设备的小型工业贷款,累计为新台币2.44亿元,受贷工厂约500家。[146]
美国的资金援助的力度也是很可观的。对民营工业的直接资金援助,从1951—1959财政年度,美援共提供给矿业方面的资金援助共计美金175.4万元,台币5591.6万元;提供给制造业的援助金额为美金1711.3万元,台币20844.3万元;而工业管理及训练方面提供了40.1万元,台币1836.7万元。以上三项合计共美元1926.8万元,台币28272.6万元。如此巨额的援助不管对哪个行业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美国的经济援助为民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次,美国的经济援助也为台湾民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环境
战后几年的时间里,台湾的工业环境和投资环境日益恶化,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空前低落。1946年的工农业均只及战前高峰时期的1/3到45%。发电量在战前一度曾达33万千瓦,到1946年为7万千瓦,美国的经济援助到达以后,台湾依靠美援着重恢复和扩展电力和
交通运输两大资耗极大同时又与民营工业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基础建设,为民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美援对于台湾工业环境的改善,不能准确地用数字来确定,“由于一两笔美援对民营工业的协助,所造成的整个民营工业界的乐观气氛和精神上的鼓舞,便不能以数字来表达”[147]这种对民营工业的鼓舞和明显的支持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不是可以用资金来代替的。它一方面包含了对民营工业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也表达了美国对台湾整个民营工业的重视,也让民营企业家们看到了在台湾投资于民营工业的前途和希望,推动了台湾民营工业的发展。在1952—1958年兴办的民营企业中,美援金额占到了整个民营工业资金来源的23.7%,最高的1956年甚至占到了38.6%,巨额的美援资金为资金缺乏的民营工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148]更为重要的是,美援对民营工业的大力援助也是对民营企业家的一个巨大的鼓舞,同时对拥有部分资金投资的民营企业家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增强了他们投资民营工业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台湾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力量急剧壮大。1952年,私人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3.4%,而到1959年,私人企业的生产就超过了公营企业的总产值,到1972年,私人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75%。[149]
3.1.2 美国的经济援助扩大了台湾的就业机会
台湾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台湾矿产资源贫乏,资金不足,战后台湾经济能否得到恢复,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台湾能否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岛内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国资本之所以愿意来台湾投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看中这一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外国资本投资的增多,给台湾的剩余劳动力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加速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从农村向城市的过程。在没有美援的假设下,就业量为318万人,与实际的373万人相比较,约失去55万人的就业机会。[150]也就是说,仅就业一项,美援就增加了55万人的就业机会。在1935年,台湾国民生产净额为575亿元,与现实的934 亿元相比较,约为60%,成长率则为3.9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