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伟人的握手── 中美关系解冻
(一)《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经过各种周密的准备之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乘总统专机“76年精神号”启程前来中国,进行为期7天的历史性访问。当天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双方进行了历史性会谈,勾勒出了中美合作的蓝图。周恩来和尼克松也先后进行了几次会谈,双方领导人就关心的国际问题和双边关系问题坦率深入地交换意见。2月27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就联合公报达成协议,并于28日发表,这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一个对话与合作的新阶段。
中美联合公报的拟定,既坚持原则又体现灵活性,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以国际法律文件形式结束了中美长达22年的对立僵局,打开了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公报是在两国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况下签订生效的,但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实际的法律效力。在公报中,中美双方从共同的战略利益出发,相互作了让步。美国的立场在形式上有了变化。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结束了硬说台湾就是中国的历史。确立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这不仅扫除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大障碍,而且为此后的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方面在公报中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此外,公报中还声明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实际上是承认了对等的国家关系。双方在公报中还表示,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发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并推动两国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交流。[63]文件中包含的“反对霸权主义”内容,体现了毛泽东所构想的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战略思想,同时,也包含了尼克松联华抗苏的战略构想。公报发表的方式与一般外交惯例不同,它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坦率地表明了各自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立场,并彼此交换了看法。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中美上海公报》是1949年以来中美两国关系从冲突、对抗到和平共处、合作的转折点,它的发表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上一个历史性突破和里程碑,美国对华遏制和孤立政策宣告结束,并为以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
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展对中美两国、亚太地区和世界格局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震撼了世界,正如尼克松所说:“访问中国的这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64]
1、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改变了中美两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不利态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第一,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关系有所缓和的时候,中国仍坚持既反帝又反修的战略,因而在中美苏大三角中,处于相对孤立的一角;第二,从五大力量中心来看,中苏严重对立,中美全面对抗,西欧、日本是美国的盟友;第三,从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来看,也极为不利,几乎都是现实或潜在的对手,周边安全环境处于极为险恶的状态。东面美国继续扶植日本,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遏制、孤立中国。南面,美国扩大侵越战争,支持印度反华,印度挑起边界冲突。北面的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逐渐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来源。
中美和解大大改善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改变了中国的战略地位。这是因为:第一,中美和解以后,美国不断减少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特别是减少直至撤出了台湾海峡地区和越南的军事存在,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军事压力得以缓解。第二,中美和解后,日本、西欧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扭转了中国在国际上受孤立的局面,从地缘政治上改变了中国四面受敌的不利状况。第三,中美和解,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和开创外交新局面,有利于扩大影响,打破封闭,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中国重返联合国虽然早于尼克松访华,却的确是中美关系解冻的一个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