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国民政府时期公医制度收效甚微原因探析
如前文所述,国民政府时期公医制度的推行在卫生机构的建立、卫生知识的宣传、传染病的防治、妇婴卫生的重视及预防与治疗并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民政府时期公医制度的推行,相对于民国时期人口众多、卫生事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卫生事业起点低的总体社会境况来说,收效甚微。“总计当时合公私立医院诊所约有病床60000余张,以人口平均,每8000人仅有病床一张”,当时的卫生部人员无奈地表示:“与美国平均每70人有病床一张相比较,相差仍远。”[20](P1220)
对传染病的防治,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每年因患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依然很大,传染病流行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以下是对当时天花等流行性传染病的情况统计:
1939年—1947年全国天花流行情况简表[1](P16)
年份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合计
患病数 2786 2546 12646 9777 6450 5573 5338 20562 15832 81510
死亡数 437 288 1966 1142 944 724 671 2571 2989 11762
1940年—1947年6月全国传染病统计表[28](P5581)
年份 霍乱 赤痢 天花 疟疾
病 死 病 死 病 死 病 死
1940 14781 1954 57855 2507 2546 288 199718
1941 351 71 101984 5049 12646 1996 386360 3789
1942 23597 9521 89740 3447 9772 1142 336291 1858
1943 17385 6318 86621 3795 6450 944 363880 1751
1944 1196 350 41130 861 5573 724 193523 643 中国大学排名
1945 21552 5201 59163 1499 5338 671 235648 945
1946 54197 15460 165550 2469 20385 2533 984252 3932
1947 201 23 51467 304 15832 2989 357934 651
以上两个表中1942年天花病患者数量上有一点出入,前表记载的是9777人,而后表记载的是9772人,1946年,前表中患天花的是20562人,死2571人,而后表中,患者20385人,死2533人,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差额不大,表明其可信度。通过以上两个表格所反映的1939—1947年9年的时间里天花等其他传染病的患者和死者数目,可以发现,每年患病和因患病而死的人口数依然居高不下,没能使群众在遇到疾病的侵害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降低人口的患病率与死亡率,无疑反映了当时医疗卫生工作进展的不顺利和公医制度成效的不显著。
喧嚣一时的公医制度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上激起了几圈涟漪后最终归于平静,留给后人深深的思索。为什么它在国外特别是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在中国推行,却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效果?笔者认为原因在于:
(一)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20世纪30—40年代,中华民国正处于经济困窘之中。虽然1927—1937年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中国军费开支巨大,国民经济凋敝。1945年,中央银行年度营业报告上说:“盖八年抗战,国力亏损已甚,加以敌寇于上年末季由湘而桂,由桂而黔,所在破坏,西南地方糜烂尤甚,当情势紧急,我大军云集时,物资供给倍极困难,后方负担愈加重巨。[30](P444)1940年,广西省拟具了关于扩展卫生事业的五年计划,预计兴办新事业8项,提交国民政府行政院,请求给予补助五年共580余万元。但是,经过财政、内政两部门的审核后,将原定的五年改为两年,原定的8项计划从1940年开始先开展其中的4项。[31]“卫生虽是一个强国富民的政策,但究竟是要有很多的金钱用在上面,才能发生效力的。况且行政,首重建设,在这样民穷财尽的中国,将何以语此?”[32]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又将其精力投入到了内战的发动与准备之中,更没有财力来应付卫生事业的发展了。1946年,由于财政紧缩开支,贵州省健康教育委员会被撤消,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停滞。[33](P104)可见,经济因素是一个决定因素,公医制度在中国最终归于沉寂,缺少经济的支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民众认识水平低,宣传教育开展困难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