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灾荒与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及其对自然经济的分解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由于小农经济还停留在家庭手工业生产阶段,手工劳动时间的便利、成本的低廉使得它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余地与出路。一般来说,商品经济要从旧生产方式中演生出来并具有生命力,手工业本应当与商业相结合,从而加速社会分工,推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手工业与小农经济紧密结合,商业的作用只能加强小农业与手工业的密切联系。这就阻碍了分工的发展,加固强化了自然经济。马克思说过,“只有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才证明“整个工业资本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80](P817)在中国,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核心,它们之间的结合是顽强而隐蔽的。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农民家庭生产并加工绝大部分供自己消费的原料和生活资料,而很少依赖市场。只有这些原料和生活资料成为商品,才能形成工业产品需要的巨大市场。显然,要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分离不是商业活动加强所能达到的。而正是在灾荒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大批农业过剩人口在走投无路之下,从土地上游离出来,这当然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国内自然经济被打破后市场大众的购买需求。恩格斯曾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81](P149)灾荒导致农村经济的衰退,农民日益贫困化是不庸置疑的,但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角度而言,灾荒所带来的农民的失业破产,并不全是一件坏事。首先,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自给自足状态的打破,正好创造了这个条件,其次,商品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劳动力市场,农民的破产失业,正好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雇佣劳动力条件,灾荒的冲击,客观上刺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一)廉价劳动力市场
灾荒导致耕畜农具散失,使得灾民在灾后重建中困难重重,以致农业生产在灾后甚至有完全停滞之势。水旱灾荒和瘟疫本身会造成农户耕畜的重大损失,洪水直接将耕畜冲走或淹毙;旱魔则使耕畜因草料不继而饿死,残存的耕畜又往往因饲养者为活命而被变卖,或宰杀充饥。当残暴的灾害将人们的生活资料剥夺净尽后,人们为了延续备受灾害蹂躏的生命,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不顾来年的耕作,将牛马等生产资料等宰卖殆尽,光绪初年的旱灾中,“驼、牛、骡、驴在最野蛮的混乱中疾驰,山中绝望的人们为了吃它们的肉,而将它们大批大批地杀死。”[82](P29~30)“皖南近值水灾,百姓流离,贫难糊口,每将耕牛售卖于人。”[83](P747)曾国荃在奏议中称:“民间牛马,或因无力喂养,宰杀充饥,或因转运过劳,疲羸倒毙,牲畜几无遗类。……现各属得雨,……惟以牛只短少,荒地多未耕犁。”[84](P43)这样灾荒过后民间几无牲畜可用。在清代,牲畜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是农家的半份家当,牛马的大量耗损无疑严重影响到了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正是因为“播种需牛,又乏巨资购买,因而膏腴土地任其荒芜半由于此。”据丁戊奇荒灾后勘察,山西省共有34888顷土地被荒弃,这还不包括有主而无力耕种的暂荒地。[85](P215)水旱等自然灾害给农户造成的耕畜损失,也可以从灾年牛皮出口的变化折射出来。1874年中国牛皮出口量还只有1207担,到1877年,由于灾区的农民们大量宰杀牛群,使牛皮供应过多,价格猛跌,大大刺激了对外出口,以致牛皮出口量猛增为57192担。[86](P1130)这种杀鸡取卵的作法对于灾后的农业生产带来了莫大的消极影响。灾荒中农民多将牲畜屠宰,使得牲畜全无,无力从事农业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