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灾荒与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及其对自然经济的分

2013-06-22 01:01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灾荒与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及其对自然经济的分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灾荒与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及其对自然经济的分解

灾荒与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及其对自然经济的分解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由于小农经济还停留在家庭手工业生产阶段,手工劳动时间的便利、成本的低廉使得它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余地与出路。一般来说,商品经济要从旧生产方式中演生出来并具有生命力,手工业本应当与商业相结合,从而加速社会分工,推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手工业与小农经济紧密结合,商业的作用只能加强小农业与手工业的密切联系。这就阻碍了分工的发展,加固强化了自然经济。马克思说过,“只有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才证明“整个工业资本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80](P817)在中国,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核心,它们之间的结合是顽强而隐蔽的。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农民家庭生产并加工绝大部分供自己消费的原料和生活资料,而很少依赖市场。只有这些原料和生活资料成为商品,才能形成工业产品需要的巨大市场。显然,要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分离不是商业活动加强所能达到的。而正是在灾荒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大批农业过剩人口在走投无路之下,从土地上游离出来,这当然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国内自然经济被打破后市场大众的购买需求。恩格斯曾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81](P149)灾荒导致农村经济的衰退,农民日益贫困化是不庸置疑的,但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角度而言,灾荒所带来的农民的失业破产,并不全是一件坏事。首先,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自给自足状态的打破,正好创造了这个条件,其次,商品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劳动力市场,农民的破产失业,正好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雇佣劳动力条件,灾荒的冲击,客观上刺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一)廉价劳动力市场
灾荒导致耕畜农具散失,使得灾民在灾后重建中困难重重,以致农业生产在灾后甚至有完全停滞之势。水旱灾荒和瘟疫本身会造成农户耕畜的重大损失,洪水直接将耕畜冲走或淹毙;旱魔则使耕畜因草料不继而饿死,残存的耕畜又往往因饲养者为活命而被变卖,或宰杀充饥。当残暴的灾害将人们的生活资料剥夺净尽后,人们为了延续备受灾害蹂躏的生命,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不顾来年的耕作,将牛马等生产资料等宰卖殆尽,光绪初年的旱灾中,“驼、牛、骡、驴在最野蛮的混乱中疾驰,山中绝望的人们为了吃它们的肉,而将它们大批大批地杀死。”[82](P29~30)“皖南近值水灾,百姓流离,贫难糊口,每将耕牛售卖于人。”[83](P747)曾国荃在奏议中称:“民间牛马,或因无力喂养,宰杀充饥,或因转运过劳,疲羸倒毙,牲畜几无遗类。……现各属得雨,……惟以牛只短少,荒地多未耕犁。”[84](P43)这样灾荒过后民间几无牲畜可用。在清代,牲畜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是农家的半份家当,牛马的大量耗损无疑严重影响到了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正是因为“播种需牛,又乏巨资购买,因而膏腴土地任其荒芜半由于此。”据丁戊奇荒灾后勘察,山西省共有34888顷土地被荒弃,这还不包括有主而无力耕种的暂荒地。[85](P215)水旱等自然灾害给农户造成的耕畜损失,也可以从灾年牛皮出口的变化折射出来。1874年中国牛皮出口量还只有1207担,到1877年,由于灾区的农民们大量宰杀牛群,使牛皮供应过多,价格猛跌,大大刺激了对外出口,以致牛皮出口量猛增为57192担。[86](P1130)这种杀鸡取卵的作法对于灾后的农业生产带来了莫大的消极影响。灾荒中农民多将牲畜屠宰,使得牲畜全无,无力从事农业再生产。


灾荒还破坏了农业生产力,灾荒发生,饥馑随之而至,它所带来人口的大量死亡和大规模流离,实质上意味着对灾区社会生产力系统的主导因素——劳动者的最直接摧残,结果必然是灾区劳动力的锐减和奇缺。在一个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农业社会中,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减少和流失,对于劳动者和他所拥有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而言,是一种强迫性的、痛苦的分离过程。而对于技术落后的中国近代农村来说,劳动力是其经济事业的决定条件。农村“劳动力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所得的多寡,间接关系到农村各种事业的兴废,如果劳动力衰颓,农村所得即随着激减,各种农村事业也随着衰歇,于是农村就不得不愈趋崩溃。”[87](P125)灾荒使得大量的劳动力离村,“中国农村经济在……‘经济的’和‘超经济’的压榨之下,自不能不趋于严重的破产!其结果,必使‘无以为生’的贫农,不是铤而走险,促成匪祸的严重,便是大量地离乡逃亡了。”[88](P75)这种逃亡最终的结果就是灾区的重建缺乏劳动力,使得未垦荒地固然难以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就是已耕熟田,亦任其荒芜。耕地被撂荒,农工远逃,荒田无人种者太多,农业生产每况愈下。咸丰元年(1851年)清朝政府就意识到“两次黄河漫决,膏腴之地,均被沙压,村庄庐舍,荡然无存,迄今已及十年。何以被灾穷民,仍在沙窝搭棚栖止,形容枯槁,凋敝如前。”[89]灾荒期间,除了饿死、冻死、病死外,侥幸生存者“青年壮丁散至四方,奔走生活”。正是由于因灾逃荒所导致的劳动力的缺乏,土地的抛荒,生产工具的匮乏,使得灾区元气大伤,灾后重建困难重重。但是“一部分农村居民的被剥夺和被驱逐,不仅为工业资本游离出工人及其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同时也建立了国内市场。”[90](P794)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是由于他们自己缺乏足够的资本,无法置备生产工具和原料。灾民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从事不需要本钱,出卖劳动力的副业——帮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使得自然经济失去了存在的归依,也使商品经济有了发展的前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们当然要看到,受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影响,饥民流离很少一去不归,即使被市镇所容纳的从事农耕以外生产的农民,很长时间内也都未能脱离土地,许多都是将农耕和手工业,或打工相结合,生活在二元经济之中,这种“一只脚站在田地,一只脚踏在风箱上”的变异实际上是一种原始工业化,是自然经济分解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农民由完全意义上的农民——半工半农——工人的转化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农民离村还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工商业转移,从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自然调配,以及通过迁徙给农民思想观念上带来的变化,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有利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91] (P14)
上一篇:卦象审美之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