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的科学揭示:完整、系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3.1 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指向: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追赶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的中心任务就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现代化并不仅限于经济领域,现代化一经启动,必然是全社会、全方位的现代化,是整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逐步清晰,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的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指出,现代化不限于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方面,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党的十三大更是进一步地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1.1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启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事业成为了全党工作的重心。在社会全方位的现代化中,经济现代化无疑占据着首位,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要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邓小平反复强调,贫穷落后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同60年代两步走的战略目标相比较,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经济现代化发展目标,即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 000亿元左右。同时,在分析了我国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后,做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决策:前10年即80年代,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即90年代,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党的十三大则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足点,把党的十二大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现代化的经济纲领,其总体目标就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步战略目标所构想的,从21世纪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50年,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在十五大上进一步对新世纪前50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的设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分阶段一步一步地加以实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决心,贯穿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同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手段与现代化目标的有机结合。
3.1.2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政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不仅仅是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建立坚实的物质文明,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即实现政治的现代化。邓小平始终把民主政治建设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同社会主义现代化联系在一起。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民主与社会主义不可分,同样,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可分。政治民主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无古人,艰巨复杂,要完成这项伟大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必须以民主为基本条件。
发展民主的正确途径,就是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正如邓小平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980年8月,在深刻总结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严重教训时,邓小平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意思、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政治体制问题,是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国的政治的现代化,就是搞好民主和法制建设。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概念。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法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五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关键,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1.3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与经济、政治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后,邓小平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基本路线规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总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精神文明是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它不可忽视的地位。“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是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五大又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党的十六大更是明确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要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