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系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3)
2013-06-23 01:03
导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缩小政府调控范围,转变政府职能。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明显的特征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缩小政府调控范围,转变政府职能。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市场规律的作用,党政不分,政企职能不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是建立在公有产权、指令性计划、统收统支财政和非独立银行体系基础之上的。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我党对政府在现代化当中所应承担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在经济发展中市场竞争机制发展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大,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得到有效发育,而政府调控的范围则在不断缩小。“要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都要走上市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而政府的职能是实施宏观调控,……要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发展各种商品市场,而且要培育、健全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调控的范围也在不断缩小。层层分解的指令性计划被逐步废除,代之以指导性计划,且主要限于宏观方面,是中长期计划。国有企业逐步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控制,开始面向市场。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已经不复存在,个人和企业在资金积累和资本投资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政府已经放弃了对绝大多数产品的价格控制,产品市场已经基本上取取代了过去按计划生产和分配的体制。地方政府对本地市场的保护也在逐步减少。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虽然远远低于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但也有了很大进展。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事已甚少发生,而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则较以前有了明显进步。
3.3 中国现代化的城乡变迁:打破城乡壁垒,推进城市化进程
中国大学排名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中的工业化、政治领域中的民主化、法治化,以及社会领域中的城市化。从社会变迁的视角看,城市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伴随工业化发展的自然过程。建国后,我国的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与我国的工业化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化道路与工业化道路是相辅相成的。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完全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也完全依赖于工业化的布局安排。过去由于并未完全认识到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之一,我党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方面走了一段弯路。
3.3.1 城乡壁垒的形成及我国城市化战略方针的历史回顾
城市化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前提应该是农业人口能够自由向城市流动,而我国由于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尤其是重工业建设,从1958年开始,实行了户籍管理制度及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和政策,通过在户口、就业、住房、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等方面设置障碍,严格控制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和集镇迁移,从而以强硬的行政手段控制城镇人口、尤其是大城市人口的机械成长。户籍制度的实行,虽然严格控制了人口的流动,防止了城市的过度膨胀,在当时有不得已合理的一面,但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从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化发展的意义上来说,却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最大制度障碍,它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城乡之间“二元结构”的矛盾,成为我国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一道“柏林墙”。改革开放初的十年,虽然在人员流动上有松动的迹象,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有所松动,但并未根本改变。城市依然集中了社会中的大部分福利,城市依然是政治、经济增长、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的中心,城市的就业、住房、医疗、福利、
社会保障及教育等方面,仍与城市户籍身份密切相连,城乡居民在身份、地位上仍然存在巨大差别,户籍制度仍然是分隔城乡的坚实壁垒。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过去由于对城市化在现代化中所占的地位认识不清,特别是对现代化的内涵认识的不完全,我党历史上曾采取了一些严重阻碍城市化发展的政策,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上山下乡”运动。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采取的“上山下乡”政策作为一项政治政策,主要是从当时社会安定和社会就业的角度制定的,那么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实际上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历史上的倒退,是一种“反城市化”运动。二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三线建设”。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我党过于严重地估计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战争危险,不切实际地提出了以备战为中心的“三线建设”,使经济布局变成了军事布局。以“靠山、分散、隐蔽”为原则的“三线建设”,使工业进一步远离城市,失去了基础设施的依托,不仅损害了工业效率,限制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更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三是人民公社。在农业合作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的微观组织基础。是不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只凭主观愿望、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表现。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大刮“共产风”。四是分配政策。为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在没有其他外援而又要进行大规模重工业建设的情况下,我国被迫采取了最大程度压低社会总消费的方式以进行工业扩大再生产。由此,必然采取的措施是,压低国民总消费,限制城市人口数量(因为城市是社会消费的主要场所),在城市安排工业项目,但限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使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速度最大也只能接近工业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最低要求。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大量按政策回城返城的知识青年给城市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党在1978年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尽管后来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但在1980年仍然强调不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安排新建大中型工业项目,我国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方针没有大的改变。
3.3.2 打破城乡壁垒,推动城市化进程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化在发展中国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不良后果进一步暴露。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化滞后妨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阻碍了农业劳动力方式的革新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是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妨碍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不利于我国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就必须打破城乡分隔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的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