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完整、系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5)

2013-06-23 01:03
导读:3.4.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并不长, 需要正确的现代化战略同步推进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世界上人

3.4.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并不长, 需要正确的现代化战略同步推进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世界上人口比较多的国家,国家内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都遵循四个基本原理,即进程不同步原理、空间不均衡原理、结构稳定性原理和地位可变迁原理。中国也不例外,且我国的地区现代化差异比较大。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的基础上展开的非均衡区域开放使东部地区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也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垂直的分工格局和不合理的价格机制,使中西部地区的利益流失,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拉大。针对这种缺陷,我党适时地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八五”计划以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不同的区域政策为基础,本着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原则,提出了新的区域划分类型,通过实施有差异的区域政策,以期遏制区域差距。“九五”计划则明确指出:“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东部和西部的关系。1999年,为实现由非均衡向非均衡协调转变,我党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掀开了中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新篇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重大任务的第三个方面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全面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北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5  几点启示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也日益丰富、科学,从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安排、社会变迁、目标指向及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等各方面,综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完整、系统的发展模式。
3.5.1  正确认识“追赶型”现代化的含义,坚持走综合现代化发展道路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其发展道路是沿着人类文明的主航道航行,从第一次现代化到第二次现代化,由工业革命推动第一次现代化进程,进入工业社会;第一次现代化发展成熟后,自然开始了知识经济时代,由工业社会转向了知识社会,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是自然发展,先后进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尚未完成,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同时,面对世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必须追随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进入知识信息革命,开始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因此,发展中国家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同时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实现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协调发展,即走综合现代化道路 。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所采用的虽然是追赶型现代化发展战略,但这并不代表中国要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现代化。中国是个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大国,因此中国必须结合自己的现代化水平和国情,开辟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水平。中国共产党对此有了正确的认识。如: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等。都是在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目的的同时,努力追赶世界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特别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表明我党在选择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对“追赶型”现代化发展战略有了十分明确的思路,即走综合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3.5.2  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都必然是这个国家民族自身传统基础上的“自我发展”,不是也不可能是抛开了传统而无起点的凭空制造,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中断。现代化的历史是由西方国家启动的,现代化也曾一度简单地被认为是“西化”。诚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至今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但这并不等于现代化不要传统文化的承载。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国文化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精华。我们有全力,也有能力,根据现代的社会性质,根据我们现代文明主体的利益和意志,根据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认真地、全面地清理它、批判它,并从中找出有用的因素和成份,加以改造,以资利用。
3.5.3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转变,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过程,几乎涉及人类活动和人类思想的一切领域。它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不能用经济上的增长和进步,物质文明的成就来衡量社会现代化。同样,中国的现代化也决不能归结为某一方面的现代化,而是系统整体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变革过程。鉴于此,我党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这一科学命题突出显示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经济和技术的层面进入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互相关联因素的系统整体的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发展经济,也要积极支持生态系统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还是民主、法制健全。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物质、文化发达的现代化;同时,也是全面地建设人自身,包含了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过程从客体上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史,是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演进史;就主体而言,则是人自身的发展史。因为现代化不是一个游离于人之外的预定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一个由人作为主体参与的,并影响其过程的发展历程。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条件,又是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我党于2001年正式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成人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根本宗旨。
上一篇:国民政府时期公医制度收效甚微原因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