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伟人的握手── 中美关系解冻(2)

2013-06-25 01:07
导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东西方的冷战和西方盟主美国的压力,西欧国家与中国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致使双方缺乏相互沟通的积极渠道。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发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东西方的冷战和西方盟主美国的压力,西欧国家与中国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致使双方缺乏相互沟通的积极渠道。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发展中的中国,也不利于西欧国家扩大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影响。1972年中美关系松动以后,美国的压力解除,西欧国家英国、荷兰、希腊、联邦德国,卢森保、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3、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美关系解冻以前,中国同美日之间既没有正常的政治联系,又缺乏畅通的经济交往渠道。中美两个太平洋大国处于长期的冷战和不时爆发的局部热战中,这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极为不利的。70年代,中国同美国以“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为前提,实现关系正常化,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关系。主要体现在:(1)以前由美国建立的以美日联盟为核心,美国与台湾和亚太部分国家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所构筑的不正常的趋势瓦解,代之以由主权政治维系的正常趋势。(2)台湾不再是美国遏制中国军事体系的重要一环。(3)日本开始逐渐脱离美日政治联盟,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国际政治地位。(4)美国武装力量开始退出亚洲,结束越战成为可能。(5)中国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亚太事务,发挥出维护亚太地区和平发展不可缺少的作用。从总体上看,中美关系改善后,亚太各国逐渐按照自己的实际利益自主地参与亚太国际政治,从而为亚太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及国家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中美关系向正常化发展,还改变了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为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使“太平洋世纪”的到来成为可能。
东西方冷战时期,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不利“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中美关系的缓和及正常化,打开了中国进入亚太经济圈的大门。中国的经贸成为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冲击下陷入深重经济危机的日美经济的有利调节因素。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以改革开放的姿态,丰富的原料和人力资源、巨大的市场,积极引进外资和科学技术,参与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体制,大大拓宽了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前景。因此,美国也不得不把它的经济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以此来缓和市场枯竭、资本过剩的危机。1977年,美国同东亚国家的双边贸易量就已经超过了同西欧的贸易量。目前,太平洋地区集中了世界最有活力的国家和地区,彼此间的经济联系明显加强,中国经济以首屈一指的高增长势头,使西太平洋经济活力不衰,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

五   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中美关系之所以能在20世纪70年代走向缓和,除了国际环境的因素外,还应看到,也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决策能力和政治智慧分不开。正是由于中美两国领导人,从国家利益出发,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力排众议,冲破阻力,高瞻远瞩,才促使中美两国跨越敌视和猜疑的障碍,最终实现和解并走向正常化。
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的过程表明,尽管两个国家意识形态完全对立,但由于国家利益上有共同点,它们仍然可以合作,仍然可以发展友好关系。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历史是为了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中美两国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也存在着重要分歧,两国之间需要保持接触,加强沟通,唯有如此,双方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关系,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客观的现实。回想当年,中美两国之间的差异和所面临的障碍不知比现在大多少倍,但两国富于远见的领导人都能够从大局着眼,冲破重重阻力,共同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仍然超过双方的分歧,发展两国关系的有利因素仍然大于不利因素。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中美关系没有任何理由再倒退到那互相敌对和互相隔绝的年代,反倒是有充分的理由继续向前发展。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美和解,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的教益,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从中美实现和解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经验,以此可作为今天中美关系的借鉴。
1、要从战略的高度和两国的长远利益来看待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既有共同点,也有分歧。两国领导人做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决定各有自己的考虑,但两个重要的认识是他们所共有的。第一,都认为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虽然是在1974年2月,但这个理论从开始形成到正式提出,花了几年的酝酿与思考的时间。他认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毛泽东提出这个理论,所注重的是各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作用。尼克松在1971年7月在堪萨斯城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五级世界”的讲话,他认为,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这五大力量将决定20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的经济前途和其他方面的前途。第二,都认为苏联对自身的安全构成了主要威胁。由于中美双方都认识到世界形势已经改变了,苏联也已经成为他们各自的主要对手,两国就有了打开中美关系的共同愿望。今天,世界格局与30多年前不同了,两个大国联合起来反对第三个大国的这样的一种战略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无论中美关系是平稳发展,还是遭遇挫折,我们都要始终从一种战略高度,从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长远需要出发,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我们有理由希望中美关系进一步好起来。
2、求同存异,妥善处理两国分歧
中美两国是在经过了20多年的对抗和隔绝之后谋求关系和解的。两国之间的分歧是十分巨大的,除了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体制的这些基本国情方面的分歧外,当时存在的分歧主要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对苏政策的分歧以及对打开中美关系的意图也有很大的不同。尽管有这些分歧,中美双方还是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开始了谋求正常化的进程。应当说,《上海公报》本身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产物。美方起先向中方提出的公报草案采用了标准的外交公式,使用了含糊折衷的语言来掩盖争论最激烈的和最难解决的问题。中方对此不同意,最后双方经过紧张的反复磋商,达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公报,因此这个公报可以堪称外交史上的一个杰作。
上一篇:《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审美实践 下一篇:狂欢化、狂欢节及外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