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伟人的握手── 中美关系解冻(3)

2013-06-25 01:07
导读: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及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别,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取得信任,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强加于人或

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及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别,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取得信任,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强加于人或是干预别国内部事务都是行不通的。两国的分歧是永远存在的,旧的分歧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分歧。但只要我们本着当时打开中美两国关系大门时的那种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不强加于人的精神,两国之间的分歧总是可以找出办法解决的。
3、领导人的决策能力与政治智慧
时势造英雄,历史的发展为中美两国领导人走到一起提供了契机,但能否做出科学的决策,发展历史,创造历史,则取决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胆略。中美双方在20世纪70年代致力于关系和解时都有许多困难,因为在长期的隔绝状态中,双方的敌对情绪十分严重。在这种状态下找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没有异乎寻常的政治胆识,超人的魄力是不可想象的。中美关系克服种种障碍发展到今天,是两国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国几代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外交艺术的结晶,也是与美国尼克松、基辛格等政治家们的努力分不开的。没有他们,就难以想象中美两大敌国如何能跨越敌视和猜疑的障碍,最终实现关系正常化。
现在两国的国内政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已经不是一两个政治家能任意决定的。但尽管如此,两国领导人的决断仍然是当前中美关系走出时好时坏的不正常状态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当代各国的外交实践表明,定期性的两国最高领导人的高层对话机制,对建立两国间的正常关系有着积极和直接的意义。两国领导人经常性的交换意见,领导人之间的密切私人关系的建立,虽然不一定解决问题,但至少能减少误解,增加彼此间的了解,有助于缓和和减轻矛盾,从而为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发挥积极的作用。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十多年过去了,中美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它毕竟在向前发展。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想信,只要我们认真吸取两国关系和解的历史经验,我们是可以在新的世纪里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的。中美关系实现和解及走向正常化的进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罕见的。历史告诉我们,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以及顺利发展,至少需要上述三个方面条件的共同作用,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在感叹时代给予的造化和两国老一代政治家们留下的外交楷模时,应该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中美友好关系。我们在处理中美关系时,更应该从现实出发,正视对方的国家利益和双方的共同利益,对双方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尽可能遵循不搞对抗,坚持对话的原则,努力化解矛盾,一时化解不了的,就暂时搁置起来或维持现状,不使其束缚中美关系的发展。
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结论:中美关系好则两国人民获益,中美关系坏则两国人民受损,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注释:
[1][21][24][51][53][55][64]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中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48-249;13;230-231;232-233;237-238;232-233;273.
[2]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第二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23-130.
[3]Werner J.Fel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spirations and Reality, John Niley & Sons, 1984,p.199.
[4]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354.
[5]杨先材.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7.
[6][25]基辛格.白宫岁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11;249.
[7][8]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48;384.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9]Richard M.Nixon,“U.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1970s: Building for Peace,”A Report to the Congress,Feb.25,1971,Harper & Row, Publishers, p.X,p.XIII.
[10]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出的对外政策报告(1972,2,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2.
[11]拉尔夫•德•贝茨.1933-1973美国史(下卷),中译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14.
[12]基辛格.美国对外政策:论文三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40.
[13]斯蒂芬•格劳巴德.基辛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73.
[14][15]陈有为.基辛格评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53.
[16]俞正梁.战后国际关系史纲(1945-1987年)[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233.
[17]丁•斯帕尼尔. 二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35.
[18]亨利•欧文. 7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M].北京三联书店,1975,195.
[19]Richard Nixon, 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 (New York: Grosset & Dunlap,1978),pp.371—374.
[20]约翰•布卢姆.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20.
[22]Richard Nixon,“Asia After Vietnam” Forign Affairs,vol.46,No.1,1967,pp.111-125.
[23]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90.
[26]Henry Kissinger, White House Years, Bosten: little, Brown 1979,p.220-222.
[27]Department of Dfense Annual Report: FY 1976,vol.3,pp.9-10.
[28]牛军.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1):40.
[29][35]Henry Kissinger, White House Years, Bosten: Little ,Brown,1979,p.147;p.254.
[30][31]吴旭君.缅怀毛泽东(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44;651.
[32][33]熊向晖.历史的脚注:回忆毛泽东、周恩来及四位老帅[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5,173-204.
[34]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96-301.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6]Robert Ross, Negotiating Cooperation: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1969-1989,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29.
[37][39][44]黄金村.尼克松[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256-257
[38][40][41]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665-666.
[42]Parrick Tyler,A Great Wall,A Century Foundation Book,1999,
p.62.
[43]毛泽东外交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6-83.
[45]Henry A•Kissinger,American Foreign Policy,W.W.Norton & Company,1997,pp.38-39.
上一篇:《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审美实践 下一篇:狂欢化、狂欢节及外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