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灵活、务实外交──中美秘密接触(4)
2013-06-27 01:09
导读:在60年代末世界格局的变化中,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能冷静地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背历史的包袱,不以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实事求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60年代末世界格局的变化中,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能冷静地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背历史的包袱,不以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实事求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采用乒乓外交这种巧妙的手段,为两国的进一步接触创造了条件。
(三)中美关系的新起点: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4月21日,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向美国领导人发出邀请:“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两国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出一切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高级领导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进行直接商谈。[59]。通过正式外交途径向一位美国总统发出邀请,这是中国政府改善中美关系的一个重大的步骤。尼克松和基辛格立即意识到,中美关系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5月17日,尼克松复函表示他准备接受访华邀请,并建议派遣基辛格到北京做秘密的先期安排。
为了效仿古代旅行家马可•波罗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基辛格将其秘密访华活动冠以“波罗”行动的美称。7月9日凌晨,基辛格带着几名助手乘巴航飞机,从巴基斯坦悄然直飞北京,在9-11日的访问中,基辛格先后和周恩来会谈了17小时,双方就国际形势、印支、台湾、朝鲜、南亚次大陆、军备控制等问题,交换了各自的看法。
在中美会谈的实施过程中,毛泽东是中方的幕后总指挥和主要决策人,随时关注着会谈的进展情况。毛泽东在听过周恩来汇报后,对一些重要问题做了指示:(1)关于台湾问题,当得知美国意欲在台湾保留一点军队时,毛泽东用“猴子变人”比喻说:台湾问题也留着尾巴,它已不是猴子,是猿,尾巴不长。这表明,毛泽东认为,台湾问题虽未完全解决,但有进展,问题不大;(2)关于印度支那问题,毛泽东说:美国应重新做人。美国要从越南撤军,因为越南在打仗,在死人。台湾不慌,台湾没有打仗。我们让尼克松来不能就为自己。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把越南问题摆在了台湾问题之前,作为中美之间的第一个障碍;(3)毛泽东还指示:“要给基辛格吹天下大乱,形势大好,不要老谈具体问题。我们准备美国、苏联、日本一起瓜分中国。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邀请他来的。”[60]毛泽东所关心的是战略问题,尤其是世界格局和中国国家安全问题,他要通过这次中美难得的高层接触,来摸美国人的底,以便最后确定中国的战略取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这次会谈中,双方商定尼克松在1972年春天访问中国,还决定在巴黎建立今后互相联络的渠道,并共同拟订了尼克松访华的公告。
北京时间7月16日(美国时间15日),中美两国同时发表了令世界震惊的公告,全文如下: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1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61]
公告的发表,在全世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尤其是在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之前,就将实现总统访华,这在外交惯例上是极为罕见的。它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敌对关系即将出现根本性的改变。
美国公众对尼克松即将访华的消息反应十分强烈。《华盛顿邮报》的评论生动地勾画出美国人的感想:“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像。”[62]
此后,中美两国按基辛格访华期间达成的协议,通过新开辟的中美巴黎秘密渠道保持联系,逐步促成尼克松对华的历史性访问,使中美关系的大门正式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