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坚定、灵活、务实外交──中美秘密接触

2013-06-27 01:09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坚定、灵活、务实外交──中美秘密接触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坚定、灵活、务实外交──中美秘密接触社会制度和意识

坚定、灵活、务实外交──中美秘密接触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迥异的中美两国,要结束20多年的敌对状态,实现关系和解,所遇的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这需要两国领导人有超常的决策能力、政治智慧和灵活外交手段。
(一)尼克松的外交策略
美国改变对华政策,要求美国决策者对整个外交思想进行广泛、深刻的反省,尼克松能做到这一点。尼克松入主白宫时政治经验极为丰富,他拥有政治家所具备的全部特征:思维敏捷、果断坚毅、野心勃勃。他喜欢主动出击,秘密行事。同尼克松一样,基辛格也喜欢秘密行事,对保密高度重视,为达到一个外交政策目标,他常常会不择手段。
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世界格局已发生变化,美国必须对杜鲁门时代确定的,以“遏制苏联”为核心的外交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削弱过去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味道。战后早期,美国领导人把遏制共产主义的目标作为国家利益的一部分来看待,这种思想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视为敌国或潜在威胁。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传统的是非标准应该检讨,不再将意识形态作为确定威胁来源的主要标准。正如基辛格所说:“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对其他国家── 包括共产党国家,特别是象共产党中国这样的国家的判断,将以它们的行为为依据,而不是以国内的意识形态为依据。”尼克松也曾当面对毛泽东说,美国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内政治哲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该国的国际政策和对美政策。“意识形态冲突的国家,在特定的条件下和形势下,可能会有共同的目标,而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也可能是彼此敌对的。”[34]基于此,美国决策圈内对中国产生了新观念,即把中国作为一个潜在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或起码可以是一个非敌意的对手。而且基辛格进一步认为:“在两个敌手之间,联合弱的一方更有利,因为这样可以遏制强者。”[35]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1969年2月11日,即尼克松入主白宫12天,他就指示基辛格探索“与中国人改善关系的可能性”。并指示这种探索“应私下进行”。在基辛格主持之下,美国政府智囊经过反复研究,起草了一份编号为“NSSM-14”的文件,为美国调整对华政策提供了建议。此时,基辛格头脑中“联华制苏”的“三角政治关系”的概念已经基本成形。[36]不过,美国官方关于缓和美中紧张关系的公开“信号”还是“低调”的。调整对华政策,在国内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阻力主要来自国务院,当时国务院里负责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官员,实际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这些人多数是“出生在中国,全家在中国各地传教”,“后被中国革命撵了出来” [37]。他们拥有反共信仰,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是洪水猛兽,是如同撒旦一样的万恶之源。中国是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中共是无可救药的扩张主义者,意识形态狂热偏执,倔强地坚持要搞世界革命。美国之所以已经卷入中南半岛战争,不容讳言是因为中共为首的共产党阴谋占领整个东南亚所致。[38]美国与中国因此势不两立,他们反对同中国的任何接触。例如:乒乓球队访华后,遭到了来自政府内部的反对。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到弗吉尼亚州参加共和党州长会议时,和一批记者进行谈话时说,新闻界对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作了赞许的报道,这是帮助中共政府获得一次宣传上的胜利。他认为,让乒乓球队去北京是上当了,是个错误,这会损害美国对台湾的支持。阿格纽的这番谈话被《纽约时报》捅了出去,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尼克松大怒,他让霍尔德曼告诉阿格纽免开尊口,并责成白宫发言人齐格勒在记者招待会上专门就此事作出解释。[39]
另一方面,如何利用中苏矛盾,使美国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获得有利位置,尼克松政府内部也存在分歧。以尼克松和基辛格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以发展中美关系来制衡苏联,认为改善中美关系不仅不会损害美苏关系,相反将促使苏联更加愿同美国和解。但是政府内部也有一些人主张应把改善美苏关系置于优先地位,而不应在美苏关系尚未获得改善之前,增加同北京的接触。他们对改善对华关系可能导致改善对苏关系的看法表示怀疑,认为任何改善对华关系的努力都可能使美苏合作告吹。比如,力主与莫斯科维持长久性质对话的苏联问题专家,在对华态度上却反对对话。尼克松第一任期之初,一群前驻苏大使,为了华府首次对北京发出示好信号而不安,向尼克松提出警讯。他们力称,苏联领导人对中共的不睦十分偏执,因此美国企图与北京改善关系,会导致与苏联冲突的无法接受之危险。[40]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尼克松不认同以上观点。他认为,把像中国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排除在美国的外交考虑之外,等于是让美国把一只手绑在背后到国际上去运作。他相信,增加美国的外交政策选择,将使莫斯科立场转化,而非趋于强硬。
珍宝岛事件发生后,面对公开出现的中苏分裂和对抗,尼克松进一步意识到改善对华关系所具有的更为实质性的意义,这将有助于加强美国在亚洲以至于全球的战略地位。尼克松担心:“苏联若是对中共实施军事干预,将是古巴导弹危机以来对全球均势的最严重威胁。针对中国实行勃列日涅夫主义,意味着莫斯科将试图让北京政府像去年的捷克一样,屈膝臣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而将屈服听命于一个核子超级大国——这将是中、苏集团复活之征兆,也是一九五○年代令人不寒而栗的噩梦。苏联是否有能力实现这样一个大计划,的确不太肯定。然而,明显的是:这个风险冒不得,尤其是苏联政府一向以地缘政治观念思考其外交政策,美国更是不容任何险着。如果认真看待势力均衡的问题,则任何可能爆发地缘政治动乱的情况,都必须加以抵制;一旦变迁已发生,再要反对就太迟了。最起码,抵制的代价也会呈现指数增加之势。” [41]此外,珍宝岛的冲突也使尼克松意识到了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某种机遇。由此,美国开始迈出缓和中美关系的实质性步伐。
1969年7月,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基辛格的主持下完成了全面检讨中苏关系的报告NSSC—63号。基辛格认为,有确凿的证据显示,苏联人越来越被“他们的中国麻烦所困扰。如果苏联人在对付中国人时试图得到我们的中立甚至合作的话,这已经达到对我们有利的程度”。尼克松对此十分欣赏,在退回基辛格的文件边页上写到“这正是我们的目标”。[42]8月中旬,中苏边境冲突进一步升级,加速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成型。尼克松确信:苏联人不会帮他从越南脱身,如果苏联攻击中国,摧毁中国核武器设备,对美国不利,也会影响他争取连任。尼克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指出:“苏联是更具有侵略性的一方”。如果苏联在同中国的对抗中得逞,那将“不符合我们的利益”。美国对华观念这一战略性的转变,基辛格称之为美国外交政策理论上的一次“革命性”的发展。[43]
上一篇: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的影响与作用 下一篇:南太平洋岛国研究现状、原因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