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定位
本着现实主义的眼光和态度,我们认为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考察与定位,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国情切不可照搬西方理论来套用于中国语境,否则,必然导致价值取向的迷失。社会转型就是社会之型的重大转变,当社会的根本特征发生变化时,社会转型就开始了。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每隔一段时间总要出现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使社会历史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只要社会中发生的变化具有普遍性,超出了个人的范围,不是由个人所能决定的,都可视为社会的转型。其判断标准有二:一个是外在标准,即社会制度或民间习俗的变化;另一个是内在标准,即个人的观念和内心情感的震荡。[49][p26-27]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转型,而且也是文化结构的转型。社会转型是一种过渡,原有的社会结构瓦解了,新的社会结构还未成型,文化失去了统一性,人们被抛入杂乱的文化状态,由此导致了普遍的文化不适应。同时,在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评价系统具有不确定性,社会一旦缺乏相对长期稳定、协调一致的价值观念系统,就如同尼采所说的“杀死了上帝”,那么,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假如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可能的。”这也说明了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话语都要表现出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与现实性。总之,以社会转型这一特定的视角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众文化兴起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实践,它同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体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因为一种文化的诞生,总是由于一种生存方式的先它诞生而诞生,而市场经济的诞生就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诞生。同时,大众文化的发展壮大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真正现代化起了巨大的历史推进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完全工业化还需走很长的路。实行市场经济在我国也刚刚开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意识还很薄弱,这是因为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所遗留的小生产者意识、封闭意识非商品化意识存在阻碍市场经济意识的生成。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历史分析,我们就会清醒的看到,大众文化所蕴含的工业文化精神、商业文化意识、世俗文化追求、恰恰是对农业文明的批判和超越,是对现代工业文明企盼和推动。我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出现是一种文化进步。当然由于转型时期文化秩序整合的不健全以及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自身的局限性,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