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定位(2)

2013-06-29 01:28
导读:我们认为,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研究如果不最终诉诸马克思主义,很多问题将继续悬而不决。在今天所谓多元化的后现代境遇中,马克思主义与林林总总的

我们认为,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研究如果不最终诉诸马克思主义,很多问题将继续悬而不决。在今天所谓多元化的后现代境遇中,马克思主义与林林总总的现西方理论话语不是一个平面的关系,如果用“对”与“错”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不明确的话,那么用“深”与“浅”标示两者之别应该是绝对不成问题的。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杰姆逊所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思考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这样一种思考方式,能在同一个思考中既能抓住资本主义那些显而易见的有害特征,同时也能了然那些突出的解放性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敞开心智,达到能够理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东西,同时也是最坏的东西。”[48][p109]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辩证分析为我们进行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就是说,对大众文化这个利弊同体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只有通过历史的辩证的解读才能对其加以科学准确的价值定位。
至此,我们发现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必然涉及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问题。历史的进步从来没有按照道德的评判原则发展的。有时,恰恰是“恶”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所以恩格斯在论及奴隶制时告诫我们不能用一般性的词句痛骂奴隶制现象或对之发泄高尚的义愤,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对于大众文化的评价也应当如此。大众文化作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在实践层面急剧转型的必然结果,自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如果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不持异议的话,那也就必须肯定作为市场经济伴生物的大众文化的正当性。但以商业追求压倒人文关怀、以技术原则破坏美学原则的大众文化的确存在着让道德理想主义者痛心疾首的偏弊。所以不能以道德化的原则评价历史发展,也不能以历史原则完全排斥必要的道德评价,必须双管齐下才行。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黑格尔的名言“现实的总是合理的”,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他保守主义的潜在体现,但却不乏其真理性,特别是对这最具现实性的大众文化进行审视之时更是如此。因此,我们比较赞同以现实的眼光和态度客观如实的评价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同时认为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研究应转换思考问题的方式,即由“好/坏”二元对立模式转向对大众文化有何积极作用又有何消极作用的具体分析。须知,评价一种文化成败,关键并不在于它是否完美无缺(因为这根本就不可能),而在于它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而且,用理想的标准要求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非常危险的。若如此,我们的批评活动就会少一些情绪化言说而多一些理性化的判断。

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定位

本着现实主义的眼光和态度,我们认为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考察与定位,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国情切不可照搬西方理论来套用于中国语境,否则,必然导致价值取向的迷失。社会转型就是社会之型的重大转变,当社会的根本特征发生变化时,社会转型就开始了。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每隔一段时间总要出现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使社会历史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只要社会中发生的变化具有普遍性,超出了个人的范围,不是由个人所能决定的,都可视为社会的转型。其判断标准有二:一个是外在标准,即社会制度或民间习俗的变化;另一个是内在标准,即个人的观念和内心情感的震荡。[49][p26-27]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转型,而且也是文化结构的转型。社会转型是一种过渡,原有的社会结构瓦解了,新的社会结构还未成型,文化失去了统一性,人们被抛入杂乱的文化状态,由此导致了普遍的文化不适应。同时,在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评价系统具有不确定性,社会一旦缺乏相对长期稳定、协调一致的价值观念系统,就如同尼采所说的“杀死了上帝”,那么,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假如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可能的。”这也说明了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话语都要表现出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与现实性。总之,以社会转型这一特定的视角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众文化兴起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实践,它同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体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因为一种文化的诞生,总是由于一种生存方式的先它诞生而诞生,而市场经济的诞生就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诞生。同时,大众文化的发展壮大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真正现代化起了巨大的历史推进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完全工业化还需走很长的路。实行市场经济在我国也刚刚开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意识还很薄弱,这是因为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所遗留的小生产者意识、封闭意识非商品化意识存在阻碍市场经济意识的生成。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历史分析,我们就会清醒的看到,大众文化所蕴含的工业文化精神、商业文化意识、世俗文化追求、恰恰是对农业文明的批判和超越,是对现代工业文明企盼和推动。我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出现是一种文化进步。当然由于转型时期文化秩序整合的不健全以及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自身的局限性,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上一篇:英语毕业论文范例-Humor and English Learning 下一篇:艾德礼工党政府国有化政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