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定位
一、价值判断的误区
的确,在固守精英立场的批评家那里,大众文化一直是被打入另册的等外品,没有作为合法性的文化分层来确认,甚至不屑于将其作为知识对象来研究。但从文化生态下平衡的角度观之,大众文化的合理合法性不证自明。它在深层意义上显现着文化等级观念的式微和文化复调时代的正式开场,同时表征了新时期中国文化已走出70年代末之前政治文化独语的单质性状态,获得了多向发展的可能性。另外,在后现代境遇中,全球的文化皆朝着多层次、多中心的方向发展,一元独霸的局面难以存在。如果以上事实存在,那么对大众文化武断的否定就有二度思考之必要。下面分别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批判理论——道德理想主义和唯美主义加以审视。
1.道德理想主义
每一种批判理论都有自身独特的评价标准,道德理想主义多从道德、崇高、意义等视角,偏从价值理性上考问大众文化。自称是“文化保守主者”丹尼尔•贝尔就是道德理想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就是在以一种商业化、齐一化、娱乐性的特性侵蚀着民众的道德、理想、崇高与个性,艺术丧失了应有的颠覆现实的潜能。“今天,通过文化工业的艺术作品,像政治口号对待不同意见的人一样,已经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了,一般说来,它们就像公园一样,仅供人消遣享乐。”[38][p150-151]同时大众文化创作的标准化、齐一化特征导致人的性的压抑和思想意识的贫乏。“生产技术越是密切地和完整地重复经验的对象,人们就越是容易产生错觉,认为外面的世界是人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情况的不断延长。……今天,文化消费者的想象力和自发性之所以渐渐萎缩,这不能归罪于心理机制。”[39][p117-118]持道德理想主义这一评判标准的在国内也大有人在,如张汝伦在《论大众文化》一文中,强调“大众”就是高度组织化的工业化的产物,是统治意识形态按现存社会秩序的需要复制千人一面的社会主体的工具。大众文化的特征就是平庸、低俗和毫无个性。大众喜欢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文化能给予接受者什么,而是接受者由于本身的某些缺陷(趣味低下、思想贫乏)而无法欣赏高级文化产品:“大众文化完全没有受众方面产生的创新要求和高雅需要。因此,它无论如何浅陋都能大行其道。”[40]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二、价值判断标准的厘定
基于不同文化观念的价值标准,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界形成了三种价值立场各执一词的独特景观。第一,从正面、积极作用上肯定大众文化。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出发,评价了大众文化冲击消解原有的一统意识和一元价值的意义(李泽厚、陈炎等)。另一种则从大众多层面的文化需求来关注大众文化,指出大众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人民的文化需要和文化权利,给整个民族的文化注入了新鲜活泼的生命和活力。”[45]代表者如王蒙、王朔等人,影视圈中张艺谋等作为文化市场化的直接受益者当然加盟这一阵营。第二,从负面价值、消极作用上极力否定大众文化。该阵营的作家学人有张汝伦、张承志、张炜、南帆、孟繁华等。第三,坚守中性立场。李陀、周宪、金元浦、戴锦华、王宁等人成了代表该立场的一个庞大族群。他们多是置身事外,将大众文化作为知识对象的学院派人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大众文化已普遍持认可的态度,认识到它“是现代工业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46]大众文化的问世,“在当代文化观念的转型中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成功地为20世纪文化确立了全新的另外一极,由此,才使得20世纪文化的内容的中间地得以充分展开”[47]。对大众文化持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把大众文化当作一个文化等级当中的一部分,一派把大众文化当作次一等的文化,而另一派则认为大众文化比精英文化更有价值。而现实却是,大众文化已经变成了类型概念,它与精英文化的关系已从等级关系变成了类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