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久困场屋的寒门举子

2013-06-28 01:00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久困场屋的寒门举子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久困场屋的寒门举子(一)屡试不第的晚唐举子罗隐

久困场屋的寒门举子

(一)屡试不第的晚唐举子罗隐
晚唐从总体上说是一个令人失望的时代,是扼杀希望走向绝望的时代。此时的唐王朝,已不具备盛唐时强大国势与国力。安史之乱暴发后不久,吐蕃即乘虚出兵占领河陇,泾陇以西的万里江山,都沦入敌手,边境大幅度内移,疆域大减于前,京城长安距离西北前线不过数百里,吐蕃、回纥精骑,一日一夜可至京师,帝国京都处在敌人的直接威胁之下,以至烽火屡惊,代宗初,吐蕃甚至攻入长安,銮舆东幸以避其锋。自公元829年开始,四川等地也经常遭到南诏攻掠。而地方藩镇也“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 ,久而久之,形成据地自专,动辄叛乱的割据现状,使得唐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更加狭小。而且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政府财政紧张,不得不加紧对人民群众的压迫和剥削,弄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如懿宗初年的浙东裘甫起义,桂州的戍卒叛乱,僖宗时王仙芝、黄巢所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真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晚唐时代,最高统治者都缺乏治国安民的能力,政治危机愈发严重。穆宗沉溺游畋声色,大臣甚至“不知乘舆所在”[ ];敬宗“视朝月不再三”[3];宪宗、武宗因迷信求仙相继病亡。最高统治者的昏愚失德,导致朝野动荡,政治混乱。宦官挟主乱政,敬宗、宪宗都是被其所害。朝臣的进退,也常被宦官操纵把持。从文宗到昭宗几十年间,宦官与朝官之间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朝官内部则朋党倾轧,排挤攻讦。在这种举步维艰的政治环境中,士人们仍然怀着挽狂澜于既倒的愿望,特别是寒门士子,仍然希望通过科举登第,改善生活环境,一展救国抱负,罗隐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湘南应用集序》载,罗隐二十七岁已入贡籍。年轻天真的罗隐踌躇满志,虽处在晚唐时代,仍幻想凭借自己的才学,博取功名,进士及第。一方面光宗耀祖,享有特权,脱离以往的贫困生活,另一方面跻身仕途,一展抱负,这是他和众多寒门士子共同的理想。科举制,在隋唐是作为豪门世族把持政权阻止贫寒才子进入仕途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并正式确立下来。科举及第者,其本人或全家皆可免除沉重的赋役,其中登进士第者不但能享受一定的特权,同时还有其他的升迁机会,于是成为唐代士人注目的所在。至晚唐,科举格局基本承继中唐,为笼络士人,还有“敕赐及第”、“恩科”、“追赠及第”等几个变化,然而腐败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强藩、权臣、宦官头子常将科举视作插手政治,培养私人势力的工具。家世不显缺乏有力援助的寒门举子,几经磨难之后,得偿所愿的人凤毛麟角。罗隐并不是跃龙门之幸运儿中的一个。


罗隐的大半生,流离各地,为举业而奔忙,空有一身才学,却只能在屡试屡败的阴影中度过。《湘南应用集序》写道:“隐大中末即在贡籍中。命薄地卑,自己卯至庚寅,一十二年,看人变化。去年冬,河南公按察长沙郡,隐因请事笔砚,以资甘旨。”其间因为饥寒交迫,才在长沙幕府谋得一职。
852年罗隐20岁就参加科举考试,见沈崧《罗给事墓志》和罗隐诗《南康道中》(学术界有学者坚持罗隐二十七岁才参加科举的说法)。从二十八岁至编定《谗书》(860~867)这八年间,他一共应举六次,皆落第。《投秘监韦尚书启》曰:“十年索米于京都,六举随波而上下。”实际上他呆在长安只有七八年。《谗书序》云:“及来京师七年,寒饿相接,殆不似寻常人。”在这八年中,罗隐可能东归数次,《东归别常修》、《东归别所知》等诗,即东归期间所作。
咸通九年(868),罗隐三十六岁,第七次赴举,仍然落第,因故归江东。《谗书重序》:“隐次《谗书》之明年,以所试不如人,有司用公道落去。其夏,调膳於江东,不随岁贡。”咸通十年,庞勋兵乱,朝廷诏停这年贡举,罗隐只能等待下一轮贡举。《谗书重序》:“又一年,朝廷以彭门就辟,刀机犹湿,诏吾辈不宜求试。”乾符元年(874),隐四十二岁,落第。《谢湖南于常侍启》云:“随贡部以凄惶,将邻十上;看时人之颜色,岂止一朝。”《投郑尚书启》:“三千里之别离,免为虚滞;十五年之勤苦,永有所归。”从罗隐二十七岁入贡举,到四十二岁,刚好十五年,即所谓“十五年之勤苦”。乾符四年(877),四十五岁,京兆府试,得等第。《唐摭言》卷二还记载:“乾符四年,崔淯为京兆尹,复置等第。差万年县尉公乘亿为试官。试‘火中寒暑退’赋,‘残月如新月’诗。李特文公孙、韦硎、沈驾、罗隐、刘纂、倪曙、唐骈、周繁池人,善赋、吴廷隐、  贾涉。” 李特、罗隐等九人为得等第的人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若联系到这一时期多数贫寒举子的科场遭遇,则罗隐的十余次不第并不显得特殊。《唐摭言》卷一说:“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使罗隐五十岁以后进士及第,也还是‘少进士’一名。而且这种到了古稀之年才考取进士的趋势,在唐末更加显著。如许棠应二十余举,至咸通十二年才及第,公乘亿将近三十举才登第。昭宗光化四年进士登第者共二十六人,有几人年纪偏老特放及第:陈光同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刘象年七十,柯崇年六十四,郑希颜年五十九,名为“五老榜”(事见《唐摭言》卷八)。罗隐在科举生涯中所遭受的冷遇和歧视,所体验的寒苦艰辛,也是每一个晚唐寒门士子所共同经历的。
(二)罗隐久举不第的原因探析
罗隐数十年奔波于科举,虽才学洋溢,但始终“一枝丹桂未入手,万里沧波长负心。” [1]五代王定保曾感叹罗隐等人的怀才不遇:“温歧滥窜于白衣,罗隐负冤于丹桂。”[2]仔细分析罗隐屡试不第,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与晚唐科举竞争激烈有关外,还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出身寒微,家世不显,缺乏有利的社会关系。
晚唐科举黑暗,往往“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3]。据沈崧《罗给事墓志》与《吴越备史•罗隐传》记载,罗隐的祖父仅为一小县令,父亲也没有一官半职,罗隐出身于这样一个家世不显的下层小官僚家庭,“五等列侯无故旧”[4],导致了他在科举之路上缺乏两个有利条件。
首先,他缺乏权贵的引荐。韩愈诗云:“名声荷朋友,援引乏姻娅”[5],在唐代,举子的名声有时是权贵们捧出来的,想要登第,最好是有个皇亲国戚、朝廷显要援引。唐时考试并不糊名,考生每于赴考之前,互相标榜,请托权贵。为了使主考官对自己有深刻印象,常有所谓“行卷”之作,在考前献纳给考官。罗隐亦到处投献其所著诗文(如《谗书》),却搭不到“梯媒”:“进乏梯媒退又难,强随豪贵滞长安。”[1] “既不能以偷妄相梯,又不能挟附相进。”[2]终究无望而归。罗隐虽曾受知于相国令狐綯,但令狐綯其实对他帮助不大,綯过世,隐在《感相》一诗中感叹到:“重言虚有位,孤立竟无成。”他还在《野花》一诗中自比野花:“若在侯门看不足,为生江岸见如闲。”对于当时凭借姻亲或权贵推荐才得以登进士第的现象,罗隐多有讽刺。如裴筠娶萧楚公女,没有多久,裴便被推举为进士。隐有七绝一首讽咏此事,其中最具讽刺效果的两句为“细看月轮还有意,信知青桂近嫦娥”。他还在寓言《说天鸡》中描述了狙氏之子养鸡,但求外貌美观而不管它是否善于司晨和斗敌,正如宣、懿、僖几朝统治者用人,只问门第,只看仪表,不论是否有真才实学,从而形象地指斥和揭露了当权者不懂选贤择能。
上一篇:英语专业论文范文-Other Symbols Used in the Novel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