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沈从文“抽象抒情期”的文化阐释视阈(4)

2013-06-30 01:00
导读:结 束 语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化现象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沈从文的解读,必须把他置放在中国乃至世界二十世纪前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沈从文是

 

结 束 语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化现象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沈从文的解读,必须把他置放在中国乃至世界二十世纪前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沈从文是独特的,是因为他的独特的文化生活经历所形成的特别的文化思想。沈从文的独特的文化接受背景、独特的文化理解形成了他的独特的文化阐释视阈。他独特的跨文化生活经历决定了他文化阐释的选择和变化的独特性,而这种文化阐释视阈的选择及其转换的过程正是沈从文文化思想的动态发展过程。沈从文文化接受背景的凸现和其思想的表达正是以文化阐释视阈的选择来完成的,因此,对沈从文文化阐释视阈的研究可以成为沈从文文化接受背景研究和思想研究的中介。对于他的文化思想的研究,本论文仅仅只是一条途径。本论文是对沈从文的文化阐释视阈的动态发展进行分析,其中的阶段性的划分只是根据他的文化生活经历及其文学创作思想的变化特征的一种大致区分。而笔者的主观意图只是想把沈从文的文化阐释视阈作为理解他的文化思想的一个窗口,一个中介。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一方面是由于学识浅陋又孤陋寡闻,因而常持主观之见;二方面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本人还没有来得及对沈从文的文化思想的前后过程进行仔细的梳理,从他的文学作品到他的日常书信,我深感我的阅读是很匆忙的,缺少深度的思考。我特别感到了我的视野的狭窄,未能在和沈从文同时代的作家的横向对比中去展示他的独特性。诸多遗憾,只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去一一弥补了。对沈从文文化思想的研究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我想在各位师尊的指导下努力地走下去。

 

注释:
[1][8][36][49]克利福德 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文集[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P10.P17.P19.P47.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泰特罗.本文人类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P23.
[3][4][5][6][7][9][68][88]汉斯—格奥尔格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P3.P6.P3.P8.P390.P251.P391.P62.
[10]马克思.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A].马克思、恩格思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603.
[11][12]刘一友.沈从文与湘西[C].第239,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3][14]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第13册P355——356.P356.
[15][48][73]黄平、罗红光、许宝强.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Z].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P17.P210.P210.
[16][22][75]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P80.P129.P6.
[17]凌宇.重建楚文学的神话系统[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P214.
[18]林超民.人类学在中国[A].陈国强、林加煌.中国人类学的发展[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P27.
[19][51][60]杨瑞仁.沈从文和福克纳比较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P40.
[20][21]李咏吟.诗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254.P254.
[2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第11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P48.
[24][25][28]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第2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P329.P56.P56.
[26][74]刘洪涛.沈从文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A].向成国、简德彬、张永中.永远的从文[C].重庆:渝秀新出内准字〈2002〉15号.2002.P76.P79.
[27]纳日碧力戈.语言人类学阐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30.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9]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湖南省少数民族史料》(下)[R].岳麓出版社出版,P72.
[30]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P208.
[3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558.
[32][34][52][53][58]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P257.P192.P71.P73.P92.
[33][35][37]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P63.P51.P63.
[38]马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3页,
[39]詹姆斯.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P11.
[40]萧兵.文学人类学:走向“人类”,回归文学[A].《文艺研究》,1997,(1):P93
[41]顾彬.关于“异”的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P124.
[42]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12月第1版
[43][69]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第12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P14.
[44][54][6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第9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P5.
[45]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第7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P231.
[4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第10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P5.
[47]刘洪涛.沈从文与区域文化[A].向成国、简德彬 张永中.永远的从文[C].重庆:渝秀新出内准字〈2002〉15号,2002.P837.
[57]克利福德•吉尔兹.文化的解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103.
[59]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P23.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6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第8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P37.
[62][63][64][70][71][72][98]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第11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P150.P275.P312.P253.P280.P250.P188.
[65]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第9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P4.
[66]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C]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P282.
[67]佛克马、蚊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P112.
[76]J•雷米.自我表现与边界游戏[A].王宾.狮在华夏:文化双向认识的策略问题[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33.P274—275.
[77]安刚强.沈从文与世界文学三题[J].安庆师范学院院报,1990,(3):56.
[78]金介甫.沈从文乡土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运用[M].中华比较文学,1999.P2.
[79]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P79页—101.

上一篇:“女性相煎”——觉醒前女性的自发反抗及其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