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毕业论文范文(3)
2013-07-02 01:11
导读:2.1.2捉高审美鉴赏及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艺术的美为音乐这一客体对象所具有,然而又脱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感知、体验与评价,它是一种审美意识活动,也就
2.1.2捉高审美鉴赏及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艺术的美为音乐这一客体对象所具有,然而又脱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感知、体验与评价,它是一种审美意识活动,也就是通过对具体的音乐作品的耳浦、耳染、心领神会所产生的精神活动。音乐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对于欣赏主体来说是否能成为现实的存在,还要取决于欣赏主体的主观因素,是审美主体通过音乐实践而感受并达到更高层次的神领与愈会。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使情感与音乐交织、融合、沉淀,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因此,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他们学会欣赏高雅优美的音乐作品,对其一生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美育的关键在于“情”字,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情感人,理在情中”的特征,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对丑的僧恶。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陶冶。情感因索在美育中是作为本质而存在的,音乐教育正是以情感体验贯穿始终,最终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学生的审美鉴赏过程是从形象直觉开始的,它是具有感染力的形象,是饱含着情感的形象。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呈示部主题”柔美、深情,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同窗之情的深厚情谊,“展开部的封建主瓜”阴森恐怖、相互冲突,闪现通婚、抗婚的场面,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对人性的迫害。“化嫌”则充满了浪漫与幻想,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们在被大提琴与小提琴优美旋律所倾倒的同时,也橄起了对梁祝悲惨命运的同情和惋借,对封建制度的僧恶和痛恨。音乐教育的过程正是这样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来直接感染学生,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震动。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不是灌输和限制。不是强加于人,而是启发和诱导,窝美于乐中,自觉激起高扬人格精神的愿望。如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作曲家在不幸的遭遇中与命运作斗争的坚强毅力,而且使人进入到一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之中。(www.Lw61.com 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论文)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此外,歌唱也是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能力、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歌喉是每个人都有的乐器,歌唱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歌唱的学习与实践,可以使学生提高对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等的细微变化的辨别能力及对音乐整体的感受与表现能力。例如学习歌曲《爱我中华》,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我在原有单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了领唱旋律,由文艺委员担任,二声部由所有女生担任,主旋律则由男生担任,演唱时有分工、有合作,在达到各声部能熟练、和谐的演唱自己的旋律时,再进行二次分工,让喜好唱歌的同学到台上表演,一些同学扮演打击乐队,手章各种打击乐器按音乐的节奏进行敲击,另外一些学生则跳起了集休舞,学生们手拉手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表现歌曲的活动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锻炼了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又如,在指导学生演唱《游击队歌》时,用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方法处理,以表现游击队员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的音乐意境。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以表现游击队员灵活机动、神出鬼没的英雄形象。在演唱中,学生学会倾听、配合,使人与音乐融为一体,充分感受到作品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等审美因素,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一种审美效应。
这些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并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欣赏层次,甚至会影响到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认识和理解。许多音乐教育家都非常关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因为这是一个人审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好的鉴赏力不是靠遗传获得的,而需要认真的培养。只有在早期发展儿童对艺术的鉴别力,吸收好的艺术,才能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健康。
中国大学排名 2.2间接作用(www.Lw61.com 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论文)
2.2.1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抢素质
在中国的教育方针中,音乐教育常常被放在德育的范畴里,可见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从古至今,音乐对道德的教化功能就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擂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音乐对人精神上能够产生影响,所以具有教育作用。他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并将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创立了人类早期的音乐教育。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近代的一些音乐理论家,如王光祁、青主也都曾强调过音乐的社会作用,认为音乐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具有改善人类心灵的功能。在重视音乐内在情感的同时,强调音乐的思想性、精神性。
音乐教育因为其本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因此他所具有的德育功能就进免了枯操的说教,可以以一种令人愉悦的形式将一些深刻的思想内容潜移默化的表达出来。如匈牙利教育家科达伊认为让孩子们置身于民族音乐的丛林中,一种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自然地就会被培养出来,在他的思想影响下,甸牙利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民歌和其他的民族民间音乐。这其中所渗透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单纯的说教要生动和易于接受的多。在我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这些歌曲曾滋发起多少人的爱国情愉,直到现在每逢“五四”青年节,各地仍纷纷举行革命歌曲歌咏比赛。在重温这些歌曲的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课和爱国主义教育课。
优美高尚的音乐组涵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在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气“警”与“恶”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僧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它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涵的
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例如,在澳门回归祖国之际,那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游子回归祖国的喜悦之情。这首歌的歌词是爱国诗人闻一多所作,首先学生们通过歌词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歌中唱到“你可知mace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一”。当唱起这首歌时,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联系得更加紧密。又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磅礴的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满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给人一种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作品创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67年的历史,但学生唱起《保卫黄河》:聆听《黄河颂》时,依然是情绪饱满,精神焕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歌曲,在雄壮抒悄、优美的旋律里,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养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www.Lw61.com 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