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信息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2013-07-02 01:03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信息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信息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

 信息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但是,所谓完整意义上“劳动”,并非停留在简单意义上的肢体劳动,而是在一种为创造性思维所引导下的智力劳动,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体现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层面上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对科学的社会作用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科学是“另一种生产力”,是“知识形态的”社会生产力〔1〕,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3〕。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主要历程,正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几次大的变革同步进行的。人类在从自发到自觉地不断创造和使用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脱离树木走向地面的类人猿就有着与树栖猿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原始社会中,人类通过简单的技术与生产工具逐渐脱离了蒙昧,走出了不再倚赖自然并与动物相分离的第一步,火的利用以及取火技术的发明则使人类完全独立于动物界,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农业(以及畜牧业)社会中,大量新的生产工具的创造与使用,使人类得以逐步地征服自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产生了璀璨的农业文明,形成了以太阳的运动为转移的具有典型农业社会特征的生活方式。近代以降的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飞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已经奠定了作为自然界主人的地位,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再受到自然界的完全约束。新技术革命的出现以及信息革命的产生,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从必然王国步入了自由王国,人们的思想自由驰骋,生活方式也异彩纷呈,乃至出现了“后现代”甚至“新新人类”等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中不可思议的语词和生活方式。19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和思想家海涅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中曾经说过,每一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反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最为重要的革命作用的,无疑当推信息的交流。例如,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差异就是语言(以及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字),正是有了语言作为人类思想与行为等诸多信息的交流载体,才能将处于分散发育与发展的无数人类个体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整体,才能将个体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发现与发明通过信息交流成为了整体人类的共同财产,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飞跃发展。可以设想,如果没有19世纪电报、电话的发明,欧洲的近代产业革命怎么能够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全球化的工业?同样,如果没有现代信息产业的革命,被四大洋分割成多个板块的地球怎么能够成为“地球村”?生活在一个“小小寰球”上的人类怎么能够遨游于宇宙空间?人类的信息交流除了直接通过语言和文字外,还必须借助于其他的通讯媒介与技术手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这几个主要历史阶段,通讯技术也展现出了与其相应的时代特征。在原始社会中,口语与符号刻画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当时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只不过是击木(或击鼓吹号)传音。进入农业社会,文本的邮传与烽火等开创了远距离的信息传递,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及生存空间。电报与电话的产生,从理论上标志着在地球上,人类的生存空间已经没有任何达不到的死角。而被称之为“第五次产业革命”的当代信息革命则将人类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纪元。“信息革命”包括了两个阶段,即以计算机的出现所代表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和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形成为标志的、以计算机运用的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基础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最终使地球成为了一个全人类聚居的“村落”。各个时代所产生的通讯革命,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全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推动作用。新时代的网络通讯尤其如此。作为信息社会重要支柱的网络通讯,既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工具,又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力,更开创了人类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与生存方式。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信息交流的高时效性、全球化、多元化、互动性、小众话语权力的凸现、个体参与的便利性与主动性、主流传媒话语权力的消解与民主意识的提升等,它对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革命性作用。 就总体而言,由于信息革命与现代网络通讯技术革命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以西方社会经济、科学文明和现代新技术革命为背景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生产于现代文明国家的后工业社会技术革命,因而对其的研究,无论就其领先性、前瞻性,还是广泛性或深入性而言,国外的研究与远远走在了前面。数量繁多的论文姑且毋论,以影响较大的著作而言,即有Cherny, Lynn.Conversation and community:chat in a virtual world.〔4〕、David Porter. Internet culture.〔5〕、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6〕、Surratt, Carla G.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change.〔7〕、[美]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8〕、[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9〕、[英]保罗•肯尼迪《为21世纪做准备》〔10〕、[美] 约翰•奈斯比特与帕特里西娅•阿伯丁《90年代世界发展十大趋势》〔11〕、[爱尔兰]利亚姆•班农《信息社会》〔12〕、[法]西蒙•诺拉与阿兰•孟克《社会的信息化》〔13〕、[美]罗斯华滋•吉德《21世纪的世界》〔14〕、[美]布奈恩•斯特布尔福特《第三个一千年》〔15〕、[美]彼德•德鲁克《新现实——走向21世纪》〔16〕、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17〕、[英]F•R•艾略特《家庭:变革还是继续》〔18〕、〔加〕弗兰克•凯尔奇《信息媒体革命——它如何改变着我们的世界》〔19〕、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20〕,以及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世界的未来》〔21〕和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我们共同的未来》等。这些论著从技术性层面讨论的多而从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讨论的较少。此外,笔者还通过互联网访问了美、英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著名图书馆和高等学府如美国国会图书馆〔22〕、耶鲁大学〔23〕、哈佛大学〔24〕、剑桥大学〔25〕等的网站,这些网站大都成立了许多专题性的在线讨论区,就网络通讯对网络教育、电子商务、网络道德、网络法律、网络医疗等进行了互动性的讨论。国内涉及到这一主题的论著主要有王雅林《繁难的超越》〔26〕、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2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28〕、黄德发《后信息社会——你的未来不是梦》〔29〕、侯国清等《21世纪科学技术展望》〔30〕、樊期曾《现代技术革命与未来社会》〔31〕、巫汉祥:《寻找另类空间——网络与生存》〔32〕、黄麟雏《高科技时代与思维方式》〔33〕、严耕等《网络悖论——网络的文化反思》〔34〕、韩王荣《迈向信息时代》〔35〕、李芹等《中国科技发展与人的现代化》〔36〕等。此外,通过网络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D)进行检索,查阅到近两百篇有关论文,但是,这些文章一般性地转述、介绍和因袭国外书刊观点的较多,而具有原创性并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章较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国内的有关论著缺乏相应的信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原创性革命作为支撑;其二,中国主体社会生活基本上还停留在工业社会时代甚至农业社会时代(如占全国绝大面积与人口的农村),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后就已经开始步入了信息社会。这种状况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定的社会、一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缘故。 1996年,德国出版了《21世纪议程——通往新时代道路上的政治和经济》一书,其中汇集了世界包括中国的江泽民主席在内的12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政府首脑以及14位著名大企业家的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论述和预测了21世纪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走向,这些论著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殊途同归地产生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这就是:一个新的纪元将以信息革命开始,21世纪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新纪元,经济、社会、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将发生一系列的根本变革〔37〕。这种共识不只是高瞻远瞩的英雄所见相同,更是因为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信息社会是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社会,它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技术特征,以信息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的基础,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标志,以信息文化改变着人类的教育、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以及改变价值观念和时空观念的新兴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里,信息作为继物质、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信息革命的内涵当然极为丰富,它能够涵括而不能等同于现代通讯技术的革命,但是,如果离开了现代通讯技术革命的支撑,它将成为无水之鱼、无本之木。因此,现代通讯技术这一工具的不断革命,便成为人类社会飞跃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在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所谓资源共享便成为了一种可能乃至现实,而大量信息资源的产生与传播同时又促进着科技文明的飞跃发展,两者之间已经构成了一种良性的有机互动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打破原始的零乱、分散、无序、重复的自然经济型的小生产的制约,使之走向整体、互补、集约、规模型的现代产业经济的输血脐带,离开了通过它不断进行的信息营养的传递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将是一个畸形发展的世界。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网络通讯正在以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态势全方位地闯入到人类的生存领域,并且像一张无形的网络笼罩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网络通讯既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技术,同时又在创造着一种新型的文化,因而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它已经并且仍将继续对人类的生存方式与行为方式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时刻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生存观念。众所周知,人类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的变异必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变异,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困扰着人类的社会问题。要对这些已经和将会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认知和预测,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与控制,必须首先搞清楚网络通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的影响。本课题的指向主要集中在:深入研究网络通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包括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观念在内的整个生存方式的影响,并对其与人类生存方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讨论。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网络通讯对人类生存方式已经产生了哪些影响?还将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已经导致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哪些变异?还将会导致哪些变异?对整个人类社会已经和将会产生哪些影响?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它,并积极地解决它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课题的承担者在大学就读期间学习的是历史。大学毕业后,又在电讯网络部门有了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并曾到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实地考察网络通讯的发展状况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曾经主持了《长沙电信第二曲线(互联网发展趋势、影响及对策)》、《长沙市CI2000计划(长沙市信息化建设计划) 》、《长沙地区移动通信市场调查及消费行为分析》、《长沙地区农村移动通信市场调查及消费行为分析》、《 湖南邮政第二曲线(电子邮政、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影响及推进策略)》等课题的研究及应用对策的策划,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把握网络通讯发展历史与现状,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的发展趋势。本课题除运用传统的治学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外,还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收集及交互式讨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思想与方法,旁及科技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以及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领域,主线明确,视角多维,以资料、事实为依据,再进行理论的探讨与深化,用历史学研究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史(资料)论结合,夹述夹议,从而试图得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论来。本文的创新之处也就在此。  
上一篇:后殖民批评民族性维度的展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