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内涵与表现和形成的历史过(2)
2013-07-11 01:19
导读:在安全上,澳大利亚与邻国和平共处,加强与亚太各国的安全关系与合作。具体表现为改变前沿防卫战略、加强与亚太地区的防务合作、推动亚太地区安全
在安全上,澳大利亚与邻国和平共处,加强与亚太各国的安全关系与合作。具体表现为改变“前沿防卫”战略、加强与亚太地区的防务合作、推动亚太地区安全对话。“前沿防卫”战略是: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四面环海,这使澳立足于防守漫长的海岸线不切实际,因而,澳大利亚必须向前防卫,把东南亚作为自己的“前沿”。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进入缓和期,与缓和的国际形势相适应,澳大利亚放弃了“前沿防卫”战略,提出了“多层面政策”的安全思想。1989年12月,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埃文斯在澳大利亚政府举行的“澳洲区域安全”研讨会上的发言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说:“保护澳洲安全的最适合的政策应是多方面的。虽然军事能力是必要的,但不应仅限于此,还应包括外交、政治、经济、贸易等关系的发展及援助。甚至还包括移民、教育训练、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及特殊地区间的政府对话。”[11](P244)90年代后,澳大利亚还同一些亚洲邻国签订双边安全保卫协定。1992年,澳大利亚改变了以往以印度尼西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战略,主动与印度尼西亚举行军事联合演习。1995年12月,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签订了旨在加强两国关系的《安全保卫协定》。1996年1月,澳大利亚与新加坡签订了《新伙伴》防卫协定。澳大利亚积极参与地区的安全对话。目前,亚太地区唯一的重要官方多边安全对话机制是东盟地区论坛,该机制于1994年7月在泰国首都曼谷宣告成立。澳大利亚积极支持东盟地区论坛的发展,视其为维护地区安全的重要机构,澳大利亚先后提出地区武器登记制度、预防外交、军事演习通报、建立地区减少危机中心等措施。澳大利亚希望通过该组织提高澳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作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文化上,澳大利亚实行多元文化政策,通过移民和留学教育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融合。1973年,惠特拉姆宣布放弃“白澳政策”,实行无差别移民政策,取消了对白人移民的优待办法。同时,澳大利亚提出多元文化政策。多元文化是描述文化和民族多样性的一个术语,其基本内涵是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前提下,承认各民族政治上地位平等,经济机会平等,各种优秀文化应保存发扬、交流融合而臻于丰富多彩。时至今日,多元文化作为一项信条已根植于广大澳大利亚民众心中。1986年,澳大利亚政府为增加收入、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和增加劳动力,推出教育出口计划,大量吸收亚太各国青年以自费的方式赴澳留学。此项政策推出后,在澳的海外学生由1986年的1万人猛增到1990年的7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亚太各国。澳大利亚教育迅速发展成为有利可图的新兴行业。澳大利亚政府在推出这项政策时预计每年可为澳带来6亿澳元的收入,实际到1990年,澳大利亚教育出口就达到10亿澳元,几乎与澳大利亚传统的小麦出口持平。澳大利亚的教育出口计划为澳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利益,而是进一步促进了澳大利亚与亚太各国的文化交流。大量在澳学习的亚太各国的学子增加了对澳大利亚的了解,而他们在澳学习生活也有助于澳大利亚人消除对亚太各国的偏见。随着澳大利亚与亚太地区联系的日益密切,澳国内也掀起了学习亚洲文化热。
二、澳大利亚亚太意识形成的历史过程
澳大利亚自1901年独立后直到二战前,一直将自己视为欧洲国家,确切的说,是“欧洲一个放错了位置的部分”,[12]澳大利亚存在着浓厚的英欧情结。二战后,澳大利亚在保持与英国传统关系的同时,在安全上转为依赖美国,并跟随美国参加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太经济的崛起和世界局势的变化,澳大利亚开始重视亚太地区,加强了和亚太地区各国的交往。到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进一步提出“融入亚洲”的口号和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上全面转向亚太地区。在这一过程中,澳大利亚逐渐形成了亚太意识,并且这种亚太意识逐渐取代了原有的英欧情结。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一)浓厚的英欧情结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宣告独立,成为拥有主权的民族国家,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澳英关系仍带有浓厚的殖民地与宗主国关系的色彩,澳大利亚民族意识并未完全消除殖民地心态,存在着浓厚的英欧情结。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澳大利亚政府在外交和军事上严重依赖英国。澳大利亚对国际事务漠不关心,甚至把本国的外交和国防处置权托付给英国。澳大利亚政治家拉萨姆在1934年的《访问亚洲报告》中,就日本表示愿与澳大利亚建交的问题回答道:“澳大利亚几乎不发生外交问题……一旦发生外交问题,我们总是甘愿让英国外交官来处理。一般说来,他们处理得比我们好。”[13]在国防上,人们普遍认为南太平洋是一道天然屏障,澳大利亚的军事和战略计划必须成为英国和英联邦一部分。正是因为这种认识,所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澳大利亚仅有正规军1.4万人,而且还隶属于英国武装力量,澳大利亚政府没有指挥权。
其次,澳大利亚在地域和心理上认同英国和欧洲。澳大利亚一直将自己看作是“欧洲一个放错了位置的部分”。澳大利亚人仍视自己为英国人,认为澳大利亚是英国的一部分。澳大利亚首任总理巴顿在宣誓就职时说:“澳大利亚……现为独占一洲之自由之大邦,但对整个大英帝国而言,……仍为其构成分子之一。”澳大利亚的国内舆论则称:“英澳两国……皆为英国人。”[14](P14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离战场的澳大利亚人普遍支持英国,澳大利亚工党领袖费舍的话最具代表性:“澳大利亚将站在我们所属的一边(英国),去帮助和保护她,直至我们最后一个人和最后一个先令。”[15](P177)澳大利亚的建军节“澳新军团日”就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4月25日,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士兵组成的澳新军团(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作为大英帝国军队的一部分,在土耳其北部的加里波利向驻守在悬崖峭壁上的土耳其军队发动强攻,随后掘壕据守,坚持达8个月,最后失败撤退。在这次战役中,澳新军团死亡万余人。4月25日从此便成为澳大利亚的建军纪念日。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再次,澳大利亚在政治上忠诚于英国。独立后的澳大利亚在选择政体时,既不赞赏法国式的共和国,也不认同美国式的联邦共和国,而是青睐加拿大“名义上忠君”的政治体制。在澳看来,美国和法国为建立现有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付出了过大的牺牲,而且在这之后,社会仍长期不安定,只有加拿大处于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因此,澳大利亚人选择了作为英国女王统治下的一个自治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