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内涵与表现和形成的历史过(3)

2013-07-11 01:19
导读:澳大利亚的英欧情结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种族原因。从政治因素看,澳大利亚是未经过武装斗争就被英国恩准独立的自治领,澳大利亚独立后,

澳大利亚的英欧情结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种族原因。从政治因素看,澳大利亚是未经过武装斗争就被英国“恩准”独立的自治领,澳大利亚独立后,在与英国的关系上,仍大量保留着殖民地与宗主国关系的残余:澳大利亚国歌是英国国歌《天佑女王》;国家元首是英国女王,总督是英国女王在澳的代表,澳大利亚联邦宪法第二条规定:“总督一人由女王任命……行使女王所授予的职权”。[16](P57)从经济因素看,澳大利亚经济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在澳大利亚的本土化。澳大利亚经济是英国通过移民、资本和技术输出,使英国经济向澳大利亚延伸。殖民化在澳大利亚经济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澳大利亚经济对英国经济有强烈的依附性,它长期以农牧业为主要支柱。英国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澳大利亚的经济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的对外贸易主要同英国进行,其中90%以上的农牧业产品出口到英国。工业生产中,英国的技术、设备和资金也是举足轻重的。从文化背景看,澳大利亚文化是移植到南半球的英国文化,它在欧洲产生和发展,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脱离母体,被强行移植到了南半球的大洋洲。从种族因素看,其国民绝大部分是英国移民或英国移民的后裔,其语言、宗教、习俗均保留着英国特色。最后,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澳大利亚政府推行的种族主义移民政策——“白澳政策”。“白澳政策”澳大利亚英欧情结的集中体现,它的实行又人为地进一步强化了澳大利亚的英欧情结。19世纪40年代,新南威尔士州农牧业迅速发展,劳动力深感不足,便雇佣外籍劳工——大部分是有色人种——发展农牧业。当时澳洲人就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有色人种进入澳大利亚后势必和白人通婚,这将混杂英人血统,降低白人生活水平。随着有色人种的增多,这种观点日益泛滥。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兴起“淘金热”,数万华人自印度尼西亚进入澳洲淘金。华人的大批涌入进一步加强了澳大利亚的种族主义倾向。19世纪50-60年代发生了一系列的排华暴行,标志着以民族和种族歧视为基础的“白澳政策”初具轮廓。当时的《布里斯班工人报》公然宣称:“澳大利亚一定要避免有色人种的祸害……,不然的话,它就变成一个杂种人的国家,因种族纷争而动乱不安。”[17](P229)在这一时期,“白澳政策”还不是法律,只是英国殖民政府推行移民政策的指导思想。而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立法,最终使“白澳政策”法律化。最具代表性的是《限制移民入境法案》,该法案规定:“凡入澳移民必须参加语言测验,听写任何一种欧洲语言的50个单词,不及格者不得入境。任何在澳居住期未满5年的移民也必须参加语言测验,不及格者驱逐出境。”[18](P136)该法案实际上基本杜绝了非欧洲移民(非白种人)入境的可能性。事实也的确如此,自1901年澳大利亚政府正式推行“白澳政策”到二战后初期,进入澳大利亚的移民几乎全部是欧洲人。1947年的统计显示,澳大利亚民族结构为:89.7%为盎格鲁-凯尔特人,8.6%为其它欧洲人,0.6%为土著黑人,0.8%为亚裔人。澳大利亚人为自己99%的白人血统而自豪。[19](P231)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二)徘徊在英美之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影响了澳大利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英国的迅速衰落,澳大利亚开始在安全上转为依赖美国。二战后,澳大利亚在保持与英国传统关系的同时,加强了同美国的关系,并在安全上与亚洲邻国相对抗,跟随美国参加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澳大利亚在安全上从依赖英国转向与美国结盟。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二战欧洲战场爆发。9月3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英联邦国家也立即对德国宣战。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澳大利亚迅速组建正规军,并将仅有的三个正规师中的两个——第六师、第七师——派往中东参加战争,只留下第八师驻守新加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袭击珍珠港后,疯狂进攻东南亚。驻守马来半岛的英军溃不成军,退至新加坡待援。1941年12月10日,被视为澳大利亚保护屏障的英国海军主力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被日军空军炸沉,“英国的远东舰队遭到歼灭性的打击”。[20](P372)而此时,澳大利亚大部分一线战斗部队还在7000英里之外的中东战场。面对日军随时可能入侵的严重危险,澳大利亚总理柯廷在1941年12月29日,发表了“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声明”的新年咨文。柯廷说:“我毫无保留地明白指出,澳大利亚指望着美国。这对于我们与联合王国的传统血肉关系丝毫也没有损害……我们知道……澳大利亚可能垮台,而英国仍然能够支持下去。所以我们决心不让澳大利亚跨掉,我们得尽一切努力来拟订一个以美国为基石的计划,使我们有信心坚持下去,直至战争的形势转向到对敌人不利的时候。”[21](P401)这篇咨文得到绝大多数澳大利亚民众的支持和拥护。面对严峻的形势,为加强澳大利亚的防卫,柯廷要求丘吉尔允许澳大利亚在中东的第六师、第七师回国。丘吉尔则执意要将这两个师派往缅甸。与以往澳大利亚无条件支持和服从英国不同,柯廷总理坚持澳军回国,声称:“澳大利亚的外围防御正在迅速消失,我们的弱点已经完全暴露了。”[22](P401)最终,丘吉尔只好让步,允许澳军回国。1942年2月,根据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指令,美国驻菲律宾部队司令麦克阿瑟将军飞抵澳大利亚。经过谈判,美国和澳大利亚决定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设立美澳联合司令部。随后,在同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中,美军阻止了日军南下的企图。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尽管如此,澳大利亚仍保持与英国的传统关系。柯廷总理的上述行为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已经背离了英联邦,澳大利亚仍然承认整个英联邦有基本的共同利益,但澳大利亚也有它本身的特殊问题和特殊利益,当澳的利益与英国或英联邦其它成员的利益不一致时,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澳大利亚不得不采取与英国或是英联邦的主张不一致的行动和政策。二战后,澳大利亚仍是英联邦的成员,英国女王仍是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澳大利亚仍存在着英欧情结。1954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位访问澳大利亚的英国君主。悉尼市50多万人空巷迎接,许多人为争得一个有利的位置一睹女王风采,头一天就露宿街头。在昆士兰州,迎送女王的人数竟占总人口的75%。1963年,英国女王第二次访澳,时任联邦总理的孟席斯引用了一句抒情诗来欢迎女王:“仅只见她从我身边走过,即令我至死不移。”[23](P259)
上一篇:分析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的特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