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述国有化的背景
一、艾德礼工党政府前英国的国有化历史
英国的国有化萌芽很早就产生了。1657年,英国就成立了邮政总局,由国家经营邮政业,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国有经济进展不大,企业国有化的程度远远低于德国。虽然在20世纪初美、德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方面已经或将要赶上英国,但英国凭借其海上霸权,广大的殖民地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仍能维持着帝国的统治,而不需要国家更多地干预经济生活。从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上来说,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经济学派在英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时居于主导思想的地位,英国一贯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英国迅速地把经济纳入战时轨道,煤矿、铁路和有关军用物资的企业暂归国家经营,政府管理工业原料、进出口和产品价格,投资建造了近四百个军需工厂。但战争结束后,政府仍取消对私人企业的管制,所建立的军火工厂也卖给私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三十年代大危机的冲击下,英国的经济每况愈下,在客观上需要国家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同时,英国国内左右两方面要求国有化的呼声也日益增高。除工党积极主张国有化和国家干预外,保守党和自由党的一些议员也思考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能否“合成” 的问题。早在1908年, 年仅33岁的商务大臣丘吉尔在议员竞选演讲中主张“ 建立国营工业和运河的国有化”,并极力赞成财政大臣劳合•乔治提出的包括失业和残疾的保险计划。[2] 1926年, 英国成立了中央电力局,负责协调全国的发电、供电系统,并架设了13.2万伏的高压电网, 1927年成立了国有的英国广播公司 (B.B.C),1933年伦敦旅客运输公司成立,1934年,英国成立了一个“未来五年小组” 的“压力集团”,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该小组在1937年出版的《未来五年》一书中指出: “历史上的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完全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思想与国家掌握所有权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思想之间——的论战, 如果用当前现实主义的眼光来看, 似乎大大地离开了题目。 因为很明显, 我们的实际制度在今后很多年内无论如何将是一种混合的制度;我们的经济将在很不同的程度和方式上, 既包括国家直接所有和控制,公有或半公有企业的管理,并且也包括在适当的公共管理的结构内将继续存在的私人竞争企业的领域。”[3]保守党议员麦克米伦还于1938年出版了《中间道路》一书,主张中央统一计划,改组工业生产和分配。[4]遗憾的是,上述两书的观点在当时的国民政府的议会中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1939年,长期接受国家资助的帝国航空有限公司归为国有,合并为英国海外航空公司。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面对强大的纳粹德国,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将几乎所有经济部门都掌握在国家的手中,如同一战一样,战争使国家从经济后台走到了前台。战争开始后,英国就成立了许多管制经济的机构,例如,铝的管制由英国铝公司主持,钢铁管制由英国钢铁联合会主持,有色金属由英国金属公司主持,硫酸管制由帝国化学工业公司主持。经济管制机构的任务就是负责为国家订货,分配国家的投资、原料和津贴,用国家预算建立和装备新的工厂以及调配劳动力等。同时,战争使英国政府权力大大加强,工业实现了空前的集中。按照1941年初的工业核心计划,在万余家民用企业中有3500多家实行了合并。公平牺牲的要求在战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工党理论家拉斯基在分析了战时英国社会动向之后曾指出,英国正处于历史上这样一个转折点,迫切需要一份巨大改革的菜单,不然的话,革命者对于这些人就会具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5]而且英国民众也认为在战争期间的“战争管制与国有企业的运作并没有本质的区别”。[6]
由此可见,国有化在工党1945年执政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是程度的规模很小,但却使英国人们开始熟悉了国有化究竟是怎么回事。因此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国有化政策对公众来说并不是一件特别陌生的事,也不是英国人们根本不可接受的东西,相对于自由放任政策来说,只要国有化政策能带来更多的利益,英国人们就能接受它。
二、英国工党的公有制思想
在英国,个人拥有一定的财产尤其是土地,被认为是独立公民权的必要条件,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捍卫私人财产权。[7] 因此,个人拥有财产的多少与选举权挂起钩来了。这种传统的观点,在19世纪受到了挑战。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大并趋于完成,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腐败现象蔓延,财富甚至可以作为购买选票操纵选举的手段。许多激进和改良的个人和团体认为, 私有财产是造成社会不公平和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希望从根本上消除财产的私人占有制度。 成立于20世纪初期的工党在反对私有制问题上, 主要针对的也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严重不公现象,即 1%的人拥有70%的财产,并认为私有制是生产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1918年以后,工党开始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向政治角度转变,认为大量财产的私人占有不仅仅是不公平和低效率的问题,而且它对民主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于是,工党内部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公有制的设想。在1918年的工党年会上颁布的工党党章中,将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工党的目标”在党章中确定下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对每一工业或行业所能做到的最佳民众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确保体力劳动者或脑力劳动者获得其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可行的最公平的分配。” [8]这就是著名的工党社会主义信仰条款,简称“第四条”。它“毫无疑问,今天是工党的信仰和展望,明天将是工党成为20世纪大党的保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