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美国对台湾提供经济援助的动因(3)

2013-07-28 01:21
导读:台湾在美国战略地图上的地缘政治意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内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台湾的地缘意义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并未显现出来,美国认为

台湾在美国战略地图上的地缘政治意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内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台湾的地缘意义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并未显现出来,美国认为没有台湾,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线依然坚不可摧,美国国防部的NSC48/2号文件中认为美国在东亚的“最低限度防线包括日本、冲绳、菲律宾” [203],明显将台湾排除在美国的战略防御线之外。朝鲜战争爆发后,东亚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决策者害怕南朝鲜一旦陷落,苏联将顺理成章地将整个亚洲收入囊中,呼吁“在世界的任何地区失去自由就意味着我们失去自由。任何国家失去独立就直接地增加了美国和所有自由国家的不安全” [204]。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意识到“福摩萨和澎湖列岛为亚洲大陆沿海一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05],因此这一防御线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一线从阿留申却到经过日本群岛、南朝鲜、琉球群岛、福摩萨、菲律宾、东南亚部分地区、澳大利亚,一直延伸到新西兰。”从此台湾的地缘政治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和斯蒂芬•琼斯等其他理论家认为,如果在欧亚大陆的周围建立起新的工业力量和交通中心,那么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在战略上会比大陆心脏更为重要。美国此刻比任何时候更加懂得台湾对资本主义阵营的重要性。“在地理上接近敌人或攻击目标的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比在战争形态中更为明显。”[207]因此虽然还不需要台湾作为军事基地,但在美国看来,如果共产党获得台湾就会威胁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整个边缘地带的安全,台湾的失守将意味着共产主义阵营在东亚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战略突破口,于是,美国决定开展对台湾的援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结  论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援助在台湾的政治经济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1950到1968年期间,台湾一共接受了美国援助21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加上国民党政府在大陆还未到位,后带到台湾的款项,这个数字还要惊人。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的援助并没有直接给予台湾,而是给予了当时正在大陆与共产党做殊死斗争的国民党,意在帮助国民党打内战,只是让美国人意想不到的是,国民党的溃败速度远比美援到达的速度为快,因此这一时期美国承诺的几多援助还未兑现,而是在美国再次恢复对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权的援助后,许多款项才辗转到达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一度中止的援助得以恢复,利用丰厚的美援,台湾在短期内恢复了战后混乱的经济。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保持东亚地区的冷战优势,美国继续向台湾提供巨额经济援助。到肯尼迪总统时期,1961年美国《对外援助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援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进入开发援助阶段,更加强调台湾的自立发展能力。到1965年,美国结束了对台湾的援助,台湾顺利地从受援的行列中毕业。美国对台湾的援助的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给台湾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提供经济援助显然不是以纯粹的道义为目标,是美国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谋求其国家利益的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
台湾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一贯坚持: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外国势力对台湾问题的插手都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美国以经济援助为借口,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严重地阻碍了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完成,制约和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美)何保山.台湾的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167页.
[2] (台)张果为.台湾经济发展[M].台北:正中书局印行,1970.第530-531页.
[3] (台)何保山.台湾的经济发展[M].第117页.
[4]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7页.
[5] 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M].第一卷.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8页.
[6]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68页
[7]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M].第七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第312页.
[8]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M].第7页.
[9] 肖元恺.百年之结: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各种的历史透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21页.
[10] Peter Calvocoressi.World Politics Since 1945. Six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House.1991. P91-92.
[11] 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Z].时事出版社,1994.第155页.
[12]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第85页.
[13] 转引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M].第7页.
[14]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第70页.
[15] [16]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M].第一卷.上册.第4、60页.
[17] Robert E. Baldwin,Tain-Jy Chen,Douglas Nelson.Political Economy of  US-Taiwan Trade.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8. P2.
[18] 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M].第一卷.上册.第10页.
[19] Robert E. Baldwin,Tain-Jy Chen,Douglas Nelson.Political Economy of  US-Taiwan Trade. P58.
[20] 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M].第一卷.上册.第13-14页.
[21]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M].第8页.
[22] 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M].第一卷.上册.第139-140页.
[23] 黄修荣.国共关系史[M].下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2011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4] 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第37页.
[25] Robert E. Baldwin,Tain-Jy Chen,Douglas Nelson.Political Economy of  US-Taiwan Trade. P59.
[26] 黄修荣.国共关系史[M].下卷.第2005页.
[27] 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M].第一卷.上册.第23页.
[28] Peter Calvocoressi.World Politics Since 1945.Six Edition.P95.
[29] 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M].第二卷.上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39页.
[30] Peter Calvocoressi.World Politics Since 1945.Six Edition.P92.
[31] 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Z].第二卷.上册.第39页.
上一篇:中国学生词汇习得的特殊性及研究的理论背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