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美国对台湾提供经济援助的动因
美国提供经济援助不仅是出于恢复和发展台湾经济的考虑,从美国自身来说,对外经济援助更多的则是出于本国经济、政治、军事、地缘政治等因素的考虑。
4.1 寻求商品市场
借援助来促成台湾经济的成长,并不单纯是为了受援方的利益,也是美国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手段。美国是一个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大工业为美国创造了巨额的社会财富,纯粹的市场经济也给美国带来了大量积压的剩余产品。美国的农产品过剩问题渊源于二战时期的生产扩张。战时各国生产锐减,美国企业极力扩张获得巨大市场的同时,生产规模无限扩大。战后各国迅速恢复,美国农产品严重滞销,大量积压,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剩余农产品“形势越来越严重”,小麦库存达13亿蒲式耳,“即使来年一蒲式耳小麦也不收获,我们仍绰绰有余,能满足一切出口和救济,而且还有大量存货。”[173]而要处理这些剩余的农产品将花费巨大的费用,贱价出卖只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美国决定采取积极的措施处理这些剩余产品,即通过480公法,向受援方提供大量的剩余农产品。一方面可以减少经济援助的实际资金付给,另一方面在保证农产品进入正常市场渠道的前提下,缓解了国内的危机。从表2可以看出,从1957年开始,美国对台湾的剩余农产品援助逐年增加,到1963年达到高峰,一年就提供了将近1亿美元的剩余农产品。到1965年经济援助结束后,为了更多地推销自己的剩余农产品,这项援助则继续提供,到1968年才最后结束。美国的480公法也不讳称其追求的目标:一是帮助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缓解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况,二是要促进美国农产品的出口,拓展并保护美国农产品的国外市场。“实际上,第二个目标是第一个目标的前提。”[174]也就是说,通过剩余农产品援助,美国为剩余农产品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出口,顺利地解决了困扰美国农业的大难题。从这种意义上就不难理解,美国向台湾提供的援助实质上已经成为美国剩余产品的转移所,成为美国延缓和转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种途径,成为一种全新的殖民补偿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旧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系。而新体系的出现并未彻底根除一些国家的殖民“心瘾”,昔日殖民主义国家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不平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175]“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剩余农产品变为了一个十分有效的外交工具。”[176]援助变为美国推行其殖民政策的一种绝佳掩饰,成为美国旧殖民体系瓦解后在新时期的一种变种,即新殖民主义,它满足了美国在殖民地消失后享受殖民特权的要求。二战结束后,从前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出来,殖民也成为了美国的历史梦想了,想要通过殖民关系攫取剩余价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国际形势今非昔比,要想在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占领市场的难度也日益增加。因此,为了保障美国能够继续享受这些殖民时代的特权,美国借经济援助之名,行向外输出剩余农产品之实,大力为自己的剩余产品寻找世界市场,在更大的范围内攫取剩余价值。援助也是美国用以向台湾增强影响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后殖民主义时代的一种掠夺、积累财富的方法,也是向台湾实施有目的的干涉的最好的方法。
4.2 增加政治盟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