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赈源
赈源即赈款赈粮的来源。赈源是赈务机构实施赈灾措施的必要条件,影响着赈灾措施的方式和赈灾成效,在救灾的环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政府传统的荒政赈源以拨发粮款为主,1931年荆江地区的赈源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赈源模式,还开拓了近代化的赈源
1、赈款来源
(1)中央赈务会拔款
1931年水灾中,湘鄂同在受灾最重省份之列。中央赈务会拨发两省各17万元,[115]荆江地区所获得的政府最初赈款即来源于此。
(2)发行赈灾公债
该年被灾各省灾情奇重,非有巨款,难以实施普遍赈济。而中央及地方政府,又无充足款项用来赈灾,故国民政府决定筹募“民国二十年赈灾公债”8,000万元,以充赈款。[116]该公债以盐税为担保,专充急赈、工赈及购买赈粮之用。9月份发行3,000万元后, 由于九•一八事变发生,沈阳各地相继沦陷,“全国政治及心理上,引起不良影响,公债市场顿受重大打击”,公债未能续发。[117] 发行赈灾公债为政府筹集了赈款,使那些本来闲置的资金投入赈灾,挽救了无数灾民的生命。
(3)海关附加税
公债未能全发,但是各地灾情日益扩大,赈款不能不筹。1931年12月1日政府实行海关附加税,以代替赈灾公债,截至1932年7月31日止。在此期间,海关所征收之附加税10%,专为救灾赈款之用。1932年8月以后,按照关税税率征收5%,至美麦借款还清之日为止,8月以后所收税款不再用于赈款,而是专充偿还美麦价款的本金及利息之用。[118]
(4)融界、商界借款
办赈最初所需的临时款项、中途所需的急缺款项,多向金融界、商界筹借。救灾会以附加税为担保,与汇丰银行磋商,得其同意预拔英金14万磅(约值国币200万元),年息7厘,又以未发行之赈灾公债为担保,向全国公债基金委员会暂借得150万元。[119]急赈会在银行界借款未交付前,先由汉商会贺衡夫借垫5万元,省商联会苏汰余借垫1万元,作为临时急需。[120]湘省因久候美麦未到,堤垸无从兴工,湖南省水灾善后委员会(以下简称湖南善后会)向银行界筹借银22万元,提前兴工。[121]金融界、商界的借垫赈款不仅是政府赈源的重要补充,更在赈款急缺时为政府解了燃眉之急,使政府得以及时开展赈济工作。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5)扣捐薪俸
1931年国民政府还决定对公职人员实施扣俸赈灾。以9—11三个月为期限,在此期间,全国官吏及国营企业职员、公立学校职员,公立教育机关职员,按月薪多少累进扣税。湖北省政府制定了两种方案扣薪助赈,甲种方案约可得赈款58,000余元,乙种方案可得赈款4,300余元。[122]
(6)征收赈捐
湖南省政府征收盐捐以筹赈款,自是年五月一日起至年底共征洋17万。[123]监利县征收官绅捐、特税捐、纸烟捐、屠宰捐等。[124]地方征收的赈捐,补充了中央赈款的不足。
(7)意大利退还庚款
1931年9月7日国民政府与意大利交涉,提议将庚款一部分退还中国,专充购置修堤工作器具之用,同年10月26日即正式签订合同。意大利允许于庚款内退还美金20万元于中国,但中国应用此款向意大利购置堤工器具。[125]
2、赈粮来源
救灾初期最为迫切的任务莫过于挽救生命。因此,赈粮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赈灾成效的大小。当时仓储空虚,无以应对1931年灾后的救济问题。因此,国民政府于1931年8月15日与美国粮市平价委员会交涉贷购大宗美麦,9月25日双方签定借贷美麦合同,国民政府购得美麦45万短吨, [126]实际上,中国共收小麦22.5万短吨,面粉16万吨,折合共收小麦44. 5557万短吨,救灾会共付运费美金1,254,552元。[127]因此,虽然美麦贷款年息4厘,比救灾会从汇丰银行借到的垫款年息7厘相比较低,但其运费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隔洋跨海的远距离借贷美麦远不及从国内“移粟就民”。灾后初期,湖北省有人提议向东北购买余粮,但后因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很快沦陷,东北这一粮食赈源被断绝,借贷美麦不能不说是在国内赈粮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无奈的选择。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以上赈源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而言,除此之外,国内社会各界力量,国际上的支援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国内社会力量有旅外同乡会、宗教团体、机关团体、军队、工商界组织、慈善团体、医界、报界、演艺界以及好善乐施之仁人义士。《大公报》还发起“救灾日”运动,将1931年9月1日定为“大公报馆救灾日”,该日营业之发行、广告两部收入全部捐出,此外还有全馆同人捐薪1/30助赈。[128]虽然对这些社会力量所捐的财物难做精确统计,但从散见于《大公报》、《申报》、《民国日报》、《湖北水灾日刊》的捐款记载来看,当不在少数。国外支援力量有华侨、红十字会、华灾协济会(美国)、中国灾赈委员会(美国)、美国政府、罗马教皇等。急赈会成立后两个月的赈款收入有:美国赈款40余万元,中央17万元,汕头7万元,上海湖北同乡会8万余,银行公会五万。[129]社会赈款占其总收入的78%,虽然这只反映了该会某个阶段的赈款情况,但也说明了在1931年赈务中社会力量的壮大及其重要性。
在1931年荆江地区的赈源中,传统的政府拨款只是其中之一,且政府拨款占赈款总额的比例很小,近代的筹赈方式则占了主要地位。其中发行赈灾公债、征收海关附加税、向金融界、商界借款等这些筹赈方式带有浓郁的近代化色彩。因为公债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发行公债的条件是要有近代化的金融机关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征收海关附加税和向金融界、商界借款必须以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前提。与意大利交涉退还庚款、借贷美麦则体现了赈源已扩至国际范围,其国际化程度正在加深。从1931年政府赈源的多样化、近代化、国际化特点中也可以看出政府尽管财政支绌,赈灾乏款,还是在赈源上作了灵活应变,拓宽了筹赈渠道,为政府的赈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赈救措施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新的社会力量加入赈灾行列,使得1931年荆江地区的赈灾措施出现新的方法,既继承了传统的急赈、工赈、蠲免等方式,又采用了农赈、卫生防疫、筹办手工工厂等近代的新举措。
1、急赈
急赈就是对那些非赈不生的灾民发放钱粮、衣物、药品使灾民能够活命。灾民衣食冲去,居住无所,切望救援,一旦救者不至,饥寒即不可免。救灾首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维持生命, 因此,急赈往往成为救灾中最先实施的措施,1931年政府对荆江地区的急赈可以分为赈粮、施粥、赈款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