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31年荆江地区的赈务(6)
2013-08-07 01:12
导读: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正统派基本上打败了当时所有的军阀派系,初步确立了国民政府的权威,使1931年的官赈有了统一的政权
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正统派基本上打败了当时所有的军阀派系,初步确立了国民政府的权威,使1931年的官赈有了统一的政权基础。与上述减灾不力的情况大不相同,政府对1931年荆江地区水灾的救治较有成效。在此次赈务中,政府动员的力量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其中工商金融界、慈善界、医界、报界等新生力量的积极参与,为官赈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传统赈务体制向近代转型迈出重大步伐。工商金融界与慈善界的参与,给了政府非常重要的物力与人力支持。来自工商金融界的借款、捐款、税收有力地添补了政府的财力不足,在本文所列7项赈款来源中涉及到金融工商界的有5项,可见其重要性。工商金融界的积极支持使官赈开拓了近代赈源。该年政府与社会慈善力量大规模合作,大量吸收富有办赈经验的慈善人士参加赈务机构,并委以重任。慈善人士的参与必然把义赈行之有效的经验与运作方式输入到官赈,此次赈务中赈务机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倾向、办赈透明度的增强、工赈的大规模推行、农赈的举办等显然是受到了义赈的影响,由此赈务机构、赈灾措施避免了传统官赈的弊端,大大加快了向近代化的演变。 医界、报界在此次赈灾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医务人员为灾民治疗疾病,种痘、注射以预防瘟疫,且在医疗队所到之处宣传、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增强了民众卫生防疫的意识,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荆江地区的疫情发展。报界则及时披露灾情、宣传政府的赈灾政策、为政府出谋划策、进行救灾动员、刊登赈务机构的收支报告、中外捐款等,并对赈务中的弊端进行揭露,一定程度上进行舆论监督。《大公报》甚至代收赈款。报界的积极参与能够促使赈务早日进行,减少弊端,增加赈务的透明度,并形成大规模的救灾动员,虽然其作用不是明显的、直接的,但是不可忽视。
大学排名 由于赈灾机构纳入了这些新生力量,使其既能有效调动财力物力,又能以积极有效的方法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些物资对灾民实施救济。工商金融界的雄厚财力和慈善界掌握的近代赈务运作方式、实践经验的结合,使赈灾物力和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赈务机构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总之,新生力量的加入,使传统的赈务体制得到全新的构建,迈出了向近代化转型的重大步伐,表现如下:
(1) 以统一的、规模大、权威高的高度专职化赈务机构为赈灾主体。
(2) 有一批掌握近代赈务运作方式和实践经验,能够全心投入赈务的人员。
(3) 工商金融界的参与为政府开拓了近代化赈源。
(4) 赈灾措施由以传统消极的无偿救济为主转变为以积极的工赈、工贷、农赈等措施为主,调动了灾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当然,赈务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弊端,清晰地反映了赈务体制在向近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羁绊,而这些弊端最终能够得到解决,说明了该年所构建的赈务体制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总之,尽管当时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困窘,“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又使国难深重,政府还是多方设法,履行了其救灾的社会职责使赈务得以比较顺利的运作。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荆江地区赈务的进行虽然也有弊端,但社会秩序基本上没有失控,说明政府进行的赈济还是比较有成效的。此次赈务中,政府表现出的对全国经济、社会资源的较强的控制和调动能力,社会力量空前广泛地参与,社会与政府的积极合作,赈务体制的重大进步,反映了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所显示的力量与民族意识的增强。
注释
[1] 张水良:《中国灾荒史》,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2]《湖北水利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3]《湖北水灾日刊》,1931年8月28日。
[4]《石首县志》,红旗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5]《石首县志》,红旗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页。
[6]《石首县志》,红旗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7]《监利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8] 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档案局编:《湖北省一九三一年水灾档案选编》,内刊,1999年印,第150页。
[9] 何光岳:《岳阳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岳阳市档案馆,1987年印,第157页。
[10]《湘灾专刊》,湖南省赈务会刊行,1931年9月,第6页。
[11]《湘灾专刊》,湖南省赈务会刊行,1931年9月,第7页。
[12] 何光岳:《岳阳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岳阳市档案馆,1987年印,第172—174页。该书统计的岳阳1912—1937年5月份平均降雨量为191.5毫米,有误。
[13]《长江流域水文资料:一八八零至一九四九年长江中游干流区降水量》,长江水利委员会,1957年刊印,第176页。
[14] 陈雪英、毛振培主编:《长江流域重大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15]《宜昌市志》,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20页。
[16] 杨怀仁、唐日长主编:《长江中游荆江变迁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17]《荆江大堤志》,
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18]《荆江大堤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19] 长江中下游防汛总指挥部
办公室编:《长江中下游防汛基本资料 水情》,1980年印,第270页。
[20] 陈雪英、毛振培主编:《长江流域重大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1] 陈雪英、毛振培主编:《长江流域重大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22] 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档案局编:《湖北省一九三一年水灾档案选编》,内刊,1999年印,第437页。
[23] 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档案局编:《湖北省一九三一年水灾档案选编》,内刊,1999年印,第415页。
[24] 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档案局编:《湖北省一九三一年水灾档案选编》,内刊,1999年印,第415页。
[25] 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档案局编:《湖北省一九三一年水灾档案选编》,内刊,1999年印,第415页。
[26] 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档案局编:《湖北省一九三一年水灾档案选编》,内刊,1999年印,第416页。
[27] 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档案局编:《湖北省一九三一年水灾档案选编》,内刊,1999年印,第424页。
[28]《大公报》,1932年1月17日。
[29]《大公报》,1932年1月17日。
[30]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学报》,第二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