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词义错位——词语意义的表同质异
如果说词语空缺是词义性的一个特例,是汪洋中的沧海一粟,那么,不胜枚举的词语联想意义的差异则更能说明词义的文化个性。人类生活的客观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的趋同性导致不同民族的词语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是双语词典编撰的基础,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但“对应”不等于“对等”,即使所表达的概念意义相同,也往往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形成词义对应上的错位。
“柳(willow)”在英汉两种中所指的客观事物不仅是相同的,而且还都可 以产生“忧伤”的联想,但在中,这种忧伤的联想是由于离愁别恨引起的,而在中则是由于死亡和失落引起的。周邦彦的《兰陵王 ·柳》开篇即写“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 飘绵送行色。”其中“柳阴直”营造了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全词以“柳”为基调,充满了浓郁的依依惜别之情。而英语则用“wear the willow”表示“失恋”或“悲悼心爱者的逝去”。
“龙”在汉语中有着极其崇高和庄严的联想意义 ,华夏民族被称为“龙的民族”,我们自称为“龙的子孙”。此外,“龙”还象征着皇权、神力与威严,如:“真龙天子”、“龙袍”、“龙椅”。含有“龙”的词汇大多为褒义,如“龙飞凤舞”、“龙马精神”等。然而,英语中的“dragon”则常常被用于贬义,《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对它的释义有两种:①“a largeimaginary animal that has wings and a long tailand can breathe out fire”(想象中长着翅膀,长尾巴,能吐火焰的大动物 ),②“a woman who behaves in an angry、unfriendly way”(凶恶的女人,母夜叉),如:“The woman in charge of the account department is an absolute dragon.”(科那个女科长是个十足的母夜叉。)
(三)对同一语义场的分割不同
文化不仅决定了人的认识结果,还决定了语言的形式。以亲属词语义场中由同胞关系构成的语义场为例,可以发现这样的对应:
应注意,首先,在该语义场中参加比较的是亲属词 的基 本形式,而英语 中的“elder brother”“younger sister”等并非是该称谓的基本形式其次,正如贾彦德 指出的“汉语虽然也有 ‘兄弟(‘弟’不轻读)、‘姐妹’这样的词,但那是指称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如果只指某个由一层同胞关系形成的亲属,汉族人一定要讲清楚是哥哥还是弟弟,是姐姐还是妹妹,决不含糊 。”可见,对于同胞 关 系 这 一 语 义 场 ,英 语 是 用 “brother”“sister”两个 词来进 行分 割,而汉语用 的是 “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四个词来分割,称呼时不仅要区分性别 ,而且要区分长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