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别称词 隐性 特征
[论文摘要]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模式、价值取向、情趣、人伦观念等内容,它们又集中地体现在命名理据、构成方式和体系关联之中,并从这三个方面反映和折射着汉民族多方面的深刻而又复杂的文化内涵。
汉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两个层面。与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显性文化特征不同的是,所谓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包括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致知途径等等,尤其是指以语用主体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和价值取向等作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特征。具体而言,它不是汉语别称词直接承载的意义,而是凝聚在词语的命名理据、结构方式以及存在形态中的文化意蕴;它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词语现象,而是其总体类别分布及其总的体系关联。
一、 命名理据中的隐性文化特征
人们总是习惯 于按照自己的固有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习俗和价值标准去展开联想、类 比,然后在 已有 的基础上给事物命名。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在其命名理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表象之下的潜在信息传递
别称词不仅仅是单纯的指示称谓符号,在其表象之下往往体现和蕴涵着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意蕴,它们折射着、、、、民俗、和语言的方方面面。透过它,可以窥视出某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思维观念、价值取向、民俗风情以及大众心理等各种隐性的民族文化。
例如,古代中国人称木星为“福星”、“德星”,因为它是一颗岁星,是记录年岁的标志,而它所对应的方向东方又是中国人所推重尊崇的,这类称谓很好地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和宇宙天体的认识。再如,源自于隐语的丈夫别称“盖老”和妻子别称“底老”也并非随意造词,它们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天为盖、为阳,男亦为阳、在上,地为底、为阴,女亦为阴、在下的深层观念。
2.意义理解中的分割效应
一般来说,对一个民族越重要的东西,该民族对它的语言分割就越细密,所形成的各种称谓也就越多。这一特征在重名的汉语中显得格外地突出,也是汉语别称词异常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汉族人自古祈生讳死,常用委婉词语来代替“死”字。关于“死”的别称多达近六百个,如“殒”、“殇”、“天”、“折”、“卒”、“没”、“作古”等等,这些词语有的表示社会等级地位的不同,有的表示感情色彩的褒贬差异,有的表示委婉忌讳的掩饰,不一而足。“妻子”一词的别称多达近四百个,其中包括通称、代称、美称、尊称等多种语用,充分反映了汉语词能产性强、分类细密、构词手法多样、表义丰富灵活的基本特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