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目前,人民币不仅在大中华区受到追捧,而且在东南亚地区已经超越日元而被誉为“第二美元”。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中外有关专家普遍看好人民币的国际化前景。
但人民币要成为世界主流货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而言,人民币的国际化至少需要5到10年准备期,期间还需要克服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系列瓶颈。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美元;经济增长;金融体系
从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化以及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路径演变来看,基于经济实力提升而寻求对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权只是货币国际化的动因之一。成熟的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无所不在的风险意识以及高水准的金融监管机制,才是支撑货币国际化的内生性条件。而在上述要素发育不成熟之前,切莫因为眼馋国际化“红利”而掉进“温柔陷阱”。
虽然短期内难以挑战美国的经济超强地位,或者人民币还远远谈不上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但中国经济正以快于美国经济的速度发展,尤其是在美日欧经济出现减速甚至衰退的情势下,中国仍有巨大的经济成长空间,加上经济制度改革与技术进步的因素,预料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将保持7%左右的年均增长率。依此,则到10年之内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与美国平列。另一方面,未来10年,中国的经济金融改革必将取得质的飞跃。根据国际上的经验,一国的金融体系在“入世”5至8年内基本上可以与国际接轨了。而到2021年中国“入世”已有20年之久,这期间中国金融实力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肯定能上一个大的台阶。
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中外有关专家普遍看好人民币的国际化前景。国内有专家乐观地认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条件已基本成熟,中国政府应适时加快推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①甚至有不少专家建议中国大陆以货币制度的形式,将人民币改成“中元”,以确立中国在全球市场经济的法定地位和称谓。在国际上,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罗杰夫认为:“未来,如果全球只剩下三到四种主要货币,那么人民币将是其中之一。人民币有资格成为与美元、欧元比肩的世界级货币。”②而为了因应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探索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近年来,有关机构已经在为人民币国际化展开了广泛研究,普遍的共识是利用香港作为平台,把香港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及结算中心,率先推动人民币区域性货币,进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尤其自2011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无论是从操作层面还是舆论层面都在提速。央行在2011年1号文件《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即明确支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的银行和企业可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被媒体普遍解读为央行力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此前,监管机构将可用人民币结算国际贸易的出口商数量由试点初期的365家扩展至67724家;2011年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603亿元,已经占到去年业务总量5063亿元的70%;据央行统计,自试点开始以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总规模已经达到近1万亿元人民币。一部分外国央行以货币互换形式持有的人民币的总量,也已经接近1000亿美元。香港、纽约等地居民的人民币存款总量增长也十分迅速。金砖国家已经表示将稳步扩大本币结算和贷款的业务规模,服务金砖国家间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以规避贸易中使用美元带来的汇率风险和成本;作为亚洲主要经济体,中日韩三国财长2011年5月4日在河内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三国已同意就使用本国货币结算相互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展开可行性研究。
最具国际化程度的中国银行不久前首次获准面向美国客户开放人民币交易;而一向热衷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世界银行不仅发行了5亿元的人民币债券,行长佐利克也于2011年2月18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敦促主要经济体实现全球货币体系现代化,以便能够涵盖多个主要货币,佐利克认为人民币应在重组后的全球货币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总裁卡恩。③甚至过去在人民币问题上喜欢向中国发难的美国波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任弗雷德?伯格斯滕近日也撰文呼吁美国接受人民币可能成为全球性货币的事实,并要加速这个过程。急于在上海国际版上市的汇丰银行更是发布调查报告,称人民币预期将首次超越英镑,成为全球贸易企业在未来半年考虑采用的三种主要结算货币之一;还有一项听起来有点离谱的统计研究,称人民币已取代日元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至于舆论层面,除了不少媒体鼓吹人民币应该加快国际化步伐之外,连中投副总经理兼副首席投资官谢平,日前也呼吁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并列举了加快这一进程的诸多好处。
不过,尽管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个保持高速、稳定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显著,国际贸易权重不断增大的国家的货币在未来成为世界货币,的确是有很大可能的。但人民币要成为世界主流货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就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而言,人民币的国际化至少需要5到10年准备期。期间,需要克服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系列瓶颈。
首先,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市场和监管能力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还不具备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预估人民币要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尚需5年左右的时间。
其次,支撑人民币成为世界主流货币的经济基础依然相当薄弱。众所周知,一国货币要成为世界性货币的基础条件是该国必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美元之所以称霸全球几十年,是与美国拥有超强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的;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规模几乎占世界经济总规模的一半。此后,由于欧洲和日本经济的恢复,使美国在全球经济总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直到今天,美国的经济规模依然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同样,欧元和日元能够为世界所接受,背后也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一国货币要成为世界性货币,则该国的经济力量至少应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5%。而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来说,大约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9%左右,离15%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总体而言,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低,在一些关键经济领域,中国不仅无法与美、欧、日相抗衡,即使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二流国家相比亦有不小差距,甚至落后于韩国和印度。所以,尽管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还远远称不上是世界经济强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当然没有太多的国际号召力。只有当中国的经济实力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经济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人民币才有可能真正登上世界舞台,为各国所广泛接受。
再次,落后的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是制约人民币发挥世界性作用的软肋。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备条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之所以一败涂地,金融体系漏洞百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香港在那次金融危机中,尽管也受到国际炒家的猛烈攻击,但始终未被击倒,这当中除了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外,本身相对成熟的金融监管体系才是香港傲然挺立的关键;而就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离建成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尚有很大距离。中国银行系统现在还存在不少问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受到国家的巨资投入,银行治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整体竞争力依然较为薄弱,无论是微观主体的竞争力还是宏观层面的监管水平都大大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尚未建成全球化的银行体系。中国的银行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内商业银行跨出国门还仅仅是刚刚起步。而人民币要发挥世界性作用恰恰需要中国拥有健全的金融体系以及发达的金融市场。欧美国家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建成的金融体系,中国要在几年之内达到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是个内的生过程。
对刚刚登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台阶且一直苦于没有国际化货币杠杆的中国来说,人民币如果能够尽快国际化进而成为比肩美元和欧元的世界三大货币之一,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实力的全面崛起,同时也可为中国参与国际顶层金融分工提供实质性支撑。市场第42期总第653期金融市场83正因如此,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国内问题,更是国际话题,是关系到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洗牌的头等大事之一。
众所周知,金融一向被视为美国最后,也是最神秘的王牌。享有储备货币发行权的美国自1913年来美联储成立以来到底从这个特权符号中获益多少,也许只有极少数美国人心里最清楚。对伯南克们来说,之所以能够不顾国际压力而施行量化宽松政策,还不是吃准了美元暂时的不可替代性?看看依然是世界第二金融强国的英国在国际货币与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知道基于综合国力的金融影响力之于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国人千万不要相信弗雷德?伯格斯滕真的主张美国应该放弃世界主导货币地位,千万不要相信美国真的有人已经厌倦了美元的储备货币身份。这些深谙国际金融博弈之道且一向致力于维护美国金融特权地位的所谓大牌学者们,只不过不愿意看到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相对衰落的事实,意图通过释放分权信号来让货币国际化基础暂不具备的中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
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既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拔苗助长”。因为按照中央的设想,人民币国际化并非简单的可兑换,而是有很高的标准和层级。
首先是可替换;二是要全功能的,国际货币的所有功能都要具备;三要大比例,即在国际货币体系与贸易与投资结算中要有足够的分量。
人民币迟早会加入由美元、欧元、日本和英镑等主要货币组成的特别提款权(SDR)俱乐部,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但这不能简单地靠政府和舆论的推动,而主要是一个内生的发育过程。因为从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化以及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路径演变来看,基于经济实力提升而寻求对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权只是货币国际化的动因之一。成熟的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无所不在的风险意识以及高水准的金融监管机制,才是支撑货币国际化的内生性条件。
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外热衷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舆论有不少是相当肤浅甚至有害于人民币国际化内在逻辑的。有人干脆无视人民币国际化的诸多约束条件,恨不得明天就看到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2010年6月28日,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只是表示希望考虑将人民币“尽快”纳入特别提款权的一揽子货币,就一下子激起了部分国人的无限联想。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卡恩还说了一个前提条件:人民币汇率必须首先由市场自由决定。当年11月15日,IMF执行董事会没有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又使得部分国人格外失望。
其实,IMF没有为人民币破例或者说对其“拔苗助长”,既是对既有国际规则的遵守,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人民币的一种保护。日本老资格的前货币官员行天丰雄日前所说的话尽管比较难听,但却值得倾听。他认为,人民币在当下“完全不够格”,难以纳入IMF由美元、欧元、日元与英镑一篮子货币组成的SDR。中国应该为此等待10-15年。
当然,一衣带水的日本从内心里是不愿意看到中国拥有可以与其比肩的金融实力的。在被中国在经济规模上超过之后,日本日后或许越发焦躁。不过,中国在2015年之前也许可以初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愿望。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的时间表,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外汇局将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国外媒体普遍认为这是大陆官方首次明确提出开放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日程。但这个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并不重要,关键是从现在开始要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
正如刘立刚提醒的,④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应该是国内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建设,而非所谓的可自由兑换和资本账户开放等一系列看似很“国际”的举措。的确,在极为重要的利率市场化时间表尚未明确之前,在主要商业银行的行为并不“市场”或暂时无法真正“市场”之前,在真正可以比肩高盛、大小摩以及花旗、汇丰的超级金融机构尚未出炉之前,在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法律体系仍有待完善之前,在从监管层到操盘手的风险管控意识与监管水准依然难令国人放心之前,在金融主导国的实力下降需要下一次大规模的金融事件引爆之前,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宁可谨慎一点,也不要盲目推进。